关于《钗头凤》
陈墨香先生写荀伶慧生编《钗头凤》故事,风靡菊坛有年,而影响于话剧小说者尤深。而我看了总觉得不愉快,大抵嫌那诬蔑唐氏八字不好,凶尅夫家的说法讨厌。话剧小说所以沿用此说,以为这是暴露封建的罪状,破除迷信的窒碍,其实就文学立场而论,则了无意趣可言也。陈氏所编剧本,大抵依元明以来杂剧穿插。手边无书,无法追本溯源,但就荀伶现在所演出的剧本来说,有些地方,是应该仔细讨论的。历来笔记诗话,最简单的如徐釚《词苑丛谈》,都说唐氏是已经出嫁的儿媳,不是童以千里养媳妇。更无一书提及陆母由于僧尼所惑,才逼着放翁出妻。最可笑者,陈氏竟把宗子赵士程误作姓宗的人,还和宗泽拉上关系,真是谬了。他如淫尼蓄妓,侠士锄奸,全未脱去旧剧窠臼毫不足怪。只有沈园晤对一事,尚存本真,不过放翁词是题在壁上,剧中则改为题在帕上,虽嫌失真,却还截搭得不俗气。然往时荀伶上演,印有说明书,径指明原事与此剧颇有出入,或陈氏所据蓝本,即是如此;否则别具匠心,亦正非容易也。
其后魏于潜氏改编成话剧,台词尚不俗恶,又加入许多国家民族思想,亦当时潮流所趋。可惜大半未脱陈氏楷式,尤以剧中人个性极难体会,演出成绩,就华北论实无精彩可言。不使你讨厌,已经很难得了。
去年,我在中学教书还应该说是“伪”教员时代吧,也曾歪曲事实写了一篇小说体裁的散文,后来在《民国日报》发表。现在看看,也是百孔千创,不成格局。而唐氏宿命欠佳的说法,虽然讨厌也不曾摆脱得掉,好在本无什么保存价值,也不必烦国学家为之考据了。
客中无书,就手头所有,比较起来还是周密的《齐东野语》,所记放翁出妻事最为翔实,周是南宋末年人,去放翁时代甚迩,所言自属可靠。此外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别有唐氏和作《钗头凤》的记载,兹均录之于后: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云(按即“红酥手”云云,兹从略),实绍兴乙亥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阙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岁也。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
《齐东野语》卷一:“放翁钟情前室。”“陆务观初娶唐氏(下与《齐东野语》语同)……尝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调题园壁(词略)。唐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薄’之句,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蒋仲舒《尧山堂外记》,据周所云,唐父名闳,尚有“为别馆,姑知而掩之”的一幕悲喜剧。倘用这个事实来编剧,也许会更生动一点吧!又我以为唐氏最爱梅花,即据梦游沈园的绝句而言。据黄逸之先生所订陆游年谱,绍兴乙亥,放翁年三十一,即试礼部被秦桧所黜的翌年也。绍熙壬子,先生年六十八,庆元己未,年七十五,至开禧乙丑,则先生已八十一岁,后五年先生卒。今按律诗绝句,两言“四十年”前如何如何,盖皆举打翻之数耳。大抵唐氏死年最晚不过绍兴廿九年己卯(先生卅五岁),而出妻则决是先生卅一岁以前事,其确时,今不得而知矣。唐氏和词,今有全文流传,亦哀婉可诵,真伪问题殆不必计。至唐氏名字,或曰名琬字蕙仙,想亦有所本。手边无《词林纪事》,否则必图一勘其来历也。
194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