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屑:记朱经畬先生《弹词》
一江风曲社首次彩排,在东马路青年会上演,时2月12日,戏码为《草诏》《瑶台》《弹词》《通天犀》《牡丹亭》五出,均极精彩。《弹词》一折,系由工商学院附中教师朱经畬先生主演,先生愿少若为一言志之,聊以所伶,略述于下,用作纪念,即借《游艺画刊》载之云尔。
经畬先生,久耽昆曲,于此道揣摩甚深,《弹词》一曲,私淑陶老显庭,功力火候,久有口碑,自陶老谢世,此调几成《广陵散》。先生实大声宏,黄钟大吕,足继绝响,去所谓慕陶馆主者,不知凡几,“水到渠成”,信不诬也。
先生此戏以宗陶之故,悉从北调,故“落”读“潦”(卢奥切),“薄”读“包”阳平(布毛切),“得”读“歹”,盖皆北音也。而气力之充沛,情调之浑灏昂扬,亦纯属“陶”派,所谓大气包裹是也。首唱“一枝花”,力到劲满,神完气足。“上长街又过短街”,浑饶诗趣,下接“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亢亮雄奇,闻之动容,全座喝彩,良有以也。“三转”“四转”起收均浑然天成,一无滞碍,中路熨帖精细,轨辙可寻。“五转”翻高弄势,如骏马临坡,渴骥饮泉,龙骧虎跃,千百作态,虽说曲谱有关,要亦全力以赴,始臻此饱满之境。“六转”用叠字使快腔,尾音凄厉,“绝代佳人绝命图”一句,响遏云霄,尤具神力。“七转”似与笛声微欠吻合,然宛转缠绵,亦不可多有。“九转”“尾声”两折,最见精彩,音准力完,抛掷有金石声,所谓不同凡响,固然,固然。然亦略有小疵,愿指出以作研讨,知者幸勿为过,固非故作吹毛索瘢之举也。
一、“吹”字、“幸”字、“兴”字、“重”字,似应念“团”不宜作“尖”,高阳派唱法未可尽法也。
二、“台步”微病拖沓。
三、做表偶有与唱句不合处,虽然,此固不为大醇之害也。
又有一笑谈:按李龟年浪迹江南,飘零憔悴,面颜既黑(唱词中有此),宜亦消瘦,经畬先生庞眉丰颊,伟躯干,硕体魄,颇不与剧中人身分相似。陶老晚年,形单影瘠,乃能似之。然砚秋环肥,乃演梅妃;叔岩英俊,每扮克用(不似老年),但求艺足惊人,生理关系,固无碍全局也。
又,按《汉书·贾谊传》注:“抢攘”二字,“抢”应读作“次亨切”,“攘”音“能”,与“狰狞”二音为近似。陶显庭于“六转”中,“抢抢攘攘”即作本音,似宜更正,经畬先生曷一改之,何必由旧章欤?
甲申上元后五日谨识
1944年第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