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包公戏(上)
包公戏在皮黄中为数不少,然大多翻自秦腔或杂曲,从昆腔来者亦有之,就余所见,除连台《三侠五义》及《狸猫换太子》外,计《探阴山》(带铡判)、《乌盆记》、《断后龙袍》、《铡包勉》、《铡美案》、《双包案》、《五花洞》及海派《打銮驾》单折,此外如《太君辞朝》中之包拯,则为配角。综此数出,无一出通达人情、揆合事理者,甚者与河南剧所谓“头戴乌纱缎子鞋,谁人不识我包老爷”之类亦不相上下,诚可令人喷饭也(编者按:包公戏第一出为《双钉记》,即全部《钓金龟》)!
《探阴山》中之颜查散,即由评书术人与舞台伶人之以讹传讹而误,盖此中人固不识其名也,按“查”字系古写“谨慎”之“慎”字之误,“散”则“敏”字之讹也。夫不学无术之伶人又好墨守成规,一人读讹千人不易,遂致“查散”久之,宁不可笑!铡判一折,近伶已多不演,不知闹五殿时,包公与阎君相“啃”,判官复如火如荼(有跳判诸折,且与他戏异其身手),诚为可观,然包公俗谓死后为第五殿阎罗王,掌森罗殿,盖误由宋人笔记中“阎罗包老”一语加以浪漫渲染,遂成不经之典,亦颇有趣。《骂阎罗》及李少春所演之《水帘洞》后折,皆上阎罗王,脸谱黧黑,大有“包”意,盖亦有本之学也。今言包龙图与阎罗王,大都认为二而一,至《探阴山》则又变成一而二,且相见面谈话,真令人有不可思议之感,岂不可笑耶?至于戏词上之七乱八糟,无所谓典雅平易,更不必多说,特较《断后龙袍》高尚得多耳。
今人演《乌盆记》,包拯挂髯即是大错,科班中尚有不挂髯者(《双钉记》髯口),勾白嘴叉,额部有月字形,黑白相辉,确极美观。今则于思于思,多加以黑满,未免使包公在台上永无少年及老年之感。如演全部,应带狂风阻轿唱扯四门,此场今人尚未尽废,公堂亦不觉瘟,此由翻自昆曲,蝉蜕成形,故大格不差,闻老路有唱此戏加收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将者,则非管窥蠡测如余者流所能知也。
《铡包勉》一剧,今人早已打入冷宫,不佞则幼时尚见之,然已沦为开场,不为人重。今则《双包案》亦成广陵散,盖难得两黑头同时同台,不比《白良关》伸缩性较大,犹能时闻见于耳目也(《白良关》作《白狼关》,又是伶人讹讹相因而成,白良根本无解)。
1943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