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伍子胥

关于伍子胥

近来俗人骂杨四郎、骂薛平贵,雅人便专找诸葛亮、曾国藩算旧账。那天无意中收听京戏,听了一出《申包胥哭秦庭》,才发觉今人何以不骂伍子胥?夫伍子胥、吴三桂一流人物耳,终其从事于楚,不但谈不到忠君爱国,而假公济私之面目,愈益明白,真属可憎之至。而后人每同情他不得其死,真有点替古人担忧了。

不惟伍子胥借兵“覆”楚,心地欠佳,便是申包胥的借兵“复”楚,也是饮鸩止渴,说句诛心话,“有点糊涂”。幸而秦哀公无野心,不然,申包胥也几乎无心做了吴三桂,岂不冤哉!至于秦哀公不救楚,看去仿佛爱莫能助,隔岸观火,实在倒是楚国的幸运。他如心眼灵活,早已自告奋勇、当仁不让,替楚国排难解纷,打抱不平去了。因为打走吴国之后,他就可以和楚国讲条件、要报酬,乘机露头角、抢上风,正是五霸余技。而哀公舍此不为,直等申包胥哭之不已,才动了恻隐之心,足见哀公虽然天性稍薄,却还不失为君子,哀公之所以为“哀”,岂不职是故耶?

人类互助精神,来自天性,而自私的毛病,亦来自天性。所以老子早彻底主张,“不见可欲,其心不乱”。五霸胜七雄一筹,七雄又差胜于满清,所见者小大不同耳。爱新觉罗氏之觊觎中土,正如面对一块肥肉,垂涎已久,焉有不取而代之的道理。故日本人占了东北,必进平津华北一下,又入华南,亦无非这个道理。然而日本人更不如满清者,则因满清虽久思染指中原,到底不敢贪天之功;必待吴三桂引狼入室,而后势如破竹。日本则是毛遂自荐,不待人邀便挤了进来者也。准此,政府最大任务,仍在不失民心,楚平王、明熹宗如有道,不用费无极、魏忠贤,必不会众叛亲离,而伍子胥、吴三桂借兵的事,也不会有了。

除此之外,我还替那些打仗的兵士们悲哀。试想秦国和吴国的兵,为了楚国竟打成落花流水,弄得死伤积野,真是何苦!读者果闭目凝思,也会破涕为笑吧?

丙戌仲秋写于沽上

1946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