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皮黄之盛兴得力于“内廷供奉”
汉武帝好音乐,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夫人专宠后宫,于是东汉的乐府诗才大为彪炳,迄今不衰。唐明皇好曲伎,中国戏剧的基础才奠定。韩愈复古运动在当时颇为人诟病,晚唐时文人依旧沿袭着将要衰歇的骈四俪六,可是一等欧阳修做了宰相,古文这才抬了头。就是西昆体在宋初所以大兴其时,也还不是台阁诸老的提倡?所谓草尚之风必偃,大约就是这种情形。
程长庚乍到北京时,皮黄的势力远不及昆腔,尤其对当前劲敌如秦腔之类更是望尘莫及。一方面是伶人本身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我想,还得仗着政府的提倡,于是皮黄这才大盛特盛,一气兴旺了六七十年。加之人才代出,青胜于蓝,冰寒于水,旧剧的根基乃如中天之日,炙手可热,直到今日,其势犹未已,诚然不是偶然的事。假如当时没有所谓“内廷供奉”,恐怕皮黄绝对不会这样发达的。也许有人说,这种发达,是不正常的。那是当作士大夫和主子的玩物,不是艺术,更不是大众的要求,只是“上有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的不良风气,所谓“倡优畜之”,正足以见得艺术的不自由。我说诚然,这话固然有理,但是,法国的“沙龙”乃是全仗政府的支援,日本的围棋,若非国家的赞助,哪里会有如此瑰伟的成绩?请问各国的文化事业,有几个不是受国家的辅助而大有进步?中国的旧剧呢?谁鼓励?谁提倡?中国的伶人呢?谁栽培?中国的观众呢?谁领导?慢说旧剧,话剧电影又该如何?国营的电影制片广,有几家不是因为自足自给而以赚钱为大前提?有几家不因为经费拮据而进展迟缓?现在,改革平剧的人才不能说没有,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不要说国家无力帮助,连社会的同情都唤不起来。甚至于文化人、学者、教授、教育家、师范人才,都在任其自生自灭,更不要说是话剧演员、旧剧伶人、电影明星了!老舍、曹禺,到美国还有办法,回中国就成问题,无怪林语堂之流要乐不思蜀了!
现在尽人皆知,旧剧是没落了,但我看任何艺术,任何工作,也不见得有什么长足的一日千里的进展,此无他,国家不予提倡之故耳。如果在上者真有暇及此,慢说旧剧,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1948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