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嫦娥奔月》综纪录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嫦娥奔月》综纪录

写评剧文章,不必恰当其时,然恰当其时,固今日所不许也。何则?捧角文字,千篇一律,秉公而言,则伶人正在上演,必托情面下人情,虽欲言不可得,即执笔者不计其有关与否,主笔者亦未必肯作此恶人也。不佞不交怜人,不捧臭脚,不与一般名伶征逐,捧之既不含酬恩之丑思,骂之亦无要挟勒索之心机,谓吾之文必与梨苑伶剧双方舆论有关,吾不敢信,而谓一无痛痒之关,亦不敢必。砚秋、小谭之《王宝钏》,不佞曾在京某刊物谈之,而最近之合作济贫义剧,此戏终于出现,其实人亦何尝不知,特借此为醒目之工具耳。至若谓此即梨苑喉舌,吾不愿作此肉麻语也。今作是篇,亦即此意,所说悉非今日事,故与人情无碍,所说亦关今日伶,则人有可读吾文以醒目,兼应侠风索逋之意,不咸宜乎?云尔云尔。

几句残言道罢,书归正传,又将中秋佳节,且说几句应景话儿。随手拈来一题,名曰《〈嫦娥奔月〉综纪录》云者,盖将作者过去所聆之《嫦娥奔月》,作一概括之论也。说亦惭愧,梅大王创此戏,我竟不曾见过,大约梅既不常唱,我又不爱听应节戏,复不喜看古装新戏(二十年前此固是新戏也),于是只好不谈,其他则我仅见:雪艳琴一次,赵金蓉一次,李世芳一次,票友某一次(开滦彩排在犹太公会,是晚尚有王庾生之《甘露寺》也),如是而已。

雪艳琴之坤伶,始称得起坤伶,有嗓子,有扮相,有功夫,有表情,孟小冬外,吾未见第三人能以艺而不尽以色恃者也。能演古装剧,宗梅多是处,盖曾见过梅氏之真玩意,不似今日一群效梅之瞎摸海也。此戏系民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书场,被友人强拖将去看者,在哈尔飞,前有杨宝忠之某剧,郭仲衡某剧,李多奎某剧,一概忘掉,戏报亦无存。仅记印象最深者,为嫦娥荷锄采药一场之电光布景,走大圆场,锄上有花蓝,跑起来若叶盛章《生辰纲》白胜担酒跑圆场之酒坛然,十分边式,末场之二六袖舞,觉满台皆水袖,当时似尚有此一念:谓可惜未见过梅大王者不知他还唱否(民二十年以后,梅在北京只动老戏,间动新戏,亦不过《廉锦枫》《凤还巢》《牢狱鸳鸯》等,《散花》《奔月》早已束之高阁矣)?至于唱工,则惟觉清俏逼人,仿佛不如身段过瘾,但事过境迁,随即淡忘,固不知今日有此文之作,枯索旧印象而莫得也。

赵金蓉一次,既非八月十五,大约更不是秋天,在北京吉祥,非民二十三即廿四年,前场有傅德威之《状元印》,王和霖之某戏,大轴为《奔月》。计赵之嫦娥,王金璐吴刚,萧德寅后羿,张金梁、张金柱之兔二爷、兔奶奶,金和茗、王玉芹云云之宫女。王金璐乍改武生,耍枪还不十分熟,张金柱大讪及茶叶铺伙计、月饼铺掌柜,及戏院拦门查票者,较老词为多,赵则唱尚可,袖舞太不开展,扮相亦平平,殊非过瘾之作。

听李世芳一次,系李出科后第一次,嗓子奇劣,满不带韵,袖舞则具功夫,圆场足下有根,身上欠稳。而最美者为萧和老之兔二爷,浑劲流走,又如读子厚《永州山水记》,盖奇肆不可方物也,至最末一次,则某坤票只演后半出,仅两场,且一无精彩,兹不备述矣。

1942年第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