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迁都长冈京

一、迁都长冈京

平城京,始建于元明天皇在位的和铜二年(709年),历经元明、元正、圣武、孝谦、淳仁[1](淡路废帝)、称德[2](孝谦重祚)、光仁七朝,共计七十余年。桓武天皇(日本根子皇统弥照天皇)即位后,在权中纳言[3]藤原种继[4]的建议之下,决定迁都至山城国[5]长冈[6]

《续日本纪》[7]中记载:

(大意)延历三年(784年)五月,桓武天皇派中纳言藤原小黑麻吕、中纳言藤原种继、左大辨[8]佐伯今毛人、参议[9]近卫中将[10]纪船守、参议神祇伯[11]大中臣子老、右卫士督[12]坂上苅田麻吕、卫门督[13]佐伯久良麻吕、阴阳助[14]船田口等人,前往山背国[15],查看乙训郡长冈之地的风水,为迁都做准备。

其后,派中纳言藤原种继、左大辨佐伯今毛人、参议近卫中将纪船守以及从四位下[16]石川垣守、右中辨[17]海上三狩、兵部大辅[18]大中臣诸鱼、造东大寺次官[19]文室忍坂麻吕、从五位下日下部雄造、大部(一说丈部)大麻吕、外从五位下丹治比真净等人为长冈宫建造使,另派六位官人八名随行。

后又派参议近卫中将纪船守赴贺茂大神社,告知迁都一事。并下令诸国,该年度调庸及宫殿营造材料物件等,均送往长冈。

为修建新都府宅,朝廷将诸国正税[20]六十八万束[21]分赐右大臣以下、参议以上,及内亲王、夫人、尚侍等。并在新都内划出五十七町,将各国正税四万三千余束赐还国主,供百姓修建私宅。

虽然当时各处宫殿尚未完工,但桓武天皇期盼能尽早移居新都。

(大意)延历三年(784年)十月,设装束使[22]及前后次第司[23],负责将装束物件分赐随行亲王以下五位以上官员。又设左右镇京使,由从五位下石川公足、主计头[24]大伴永主担任,其下各设五位官员及六位官员各二人。

延历三年(784年)十一月,桓武天皇御驾移居长冈京。当时,皇后适逢其母丁忧期间,未能一同移驾,于是,桓武天皇派出云守[25]石川丰人、摄津大夫[26]和气清麻吕担任前后次第司,前往平城旧京迎接皇后。又派出参议近卫中将纪船守前往贺茂上社及下社,并派兵部大辅大中臣诸鱼前往松尾、乙训两神社,告知迁都之事,并赐封贺茂神社为从二位,松尾、乙训两神社为从五位下。

就这样,迁都之事匆匆完成。《续日本纪》延历四年(785年)七月记载,桓武天皇也说:“造宫之务,事弗获巳。所役之夫,宜给其功。”在这句话之后,《续日本纪》还记载:“于是,和雇诸国百姓三十一万四千人”。可见迁都一事花费巨大。

《续日本纪》延历四年(785年)九月“藤原种继横死”条记载:

迁都长冈,宫室草创,百官未就,匠手巧夫,日夜兼作。

《续日本纪》延历七年(788年)九月的诏书中记载:

建都长冈,而宫室未就,兴作稍多,征发之苦,颇在百姓。(中略)造宫役夫,短褐不完,类多羸弱。

可见役夫人数众多,且艰辛劳苦,好在朝廷抚恤也非常丰厚。现将相关记载摘录一二如下:

桓武天皇移驾至长冈京的第二个月,便封赏营造新都的有功之臣。

延历四年(785年)五月,皇后宫中出现赤雀祥瑞,桓武天皇在庆祝的序文中写道:

山背国者,皇都初建,既为辇下,庆赏所被,合殊常伦,今年田租,特宜全免。又长冈村百姓家,入大宫处者,一同京户之例。(前文中提到,延历四年即785年七月,桓武天皇再次下诏表彰役夫之功。)

延历五年(786年)五月,桓武天皇下诏:“新迁京都,公私草创,百姓移居,多未丰赡。”于是,赐左右京及东西市的百姓以财物。

后来,桓武天皇又于延历六年(787年)十月下诏:“朕以水陆之便,迁都兹邑,言念此民,岂无验。”免除了乙训郡延历三年(784年)之后尚未缴纳的“出举”[27],并赐郡司、主账以上官员均加官一级。以上记录均可见于《续日本纪》。

根据以上记录可知,桓武天皇对于近侍的臣民赏赐十分丰厚,因为这些臣民身处天皇近侧,在迁都一事中或多或少都做出了贡献,所以能获得这样的封赏。至于承担工役的其他各国,《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在延历七年(788年)九月的诏书中写道:

朕以眇身,忝承鸿业,水陆有便,建都长冈。而宫室未就,兴作稍多,征发之苦,颇在百姓,是以优其功赁,欲无劳烦。今闻造宫役夫,短褐不完,类多羸弱,静言于此,深轸于怀。宜诸进役夫之国,今年出举,不论正税公廨[28],一切减其息利,纵贷十束,其利五束,二束还民,三束入公,其敕前征纳者,亦宜还给焉。

可见桓武天皇深知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