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凶歉及崇德院退位
崇德院即位以后,国内天灾、病疫不绝。
大治五年(1130年),畿内疱疮流行,不少人因此死亡。次年,即大治六年(1131年),改年号为天承。然而,各地旱灾、水灾不断,很多地方颗粒无收。于是,天承二年(1132年),又改年号为长承。长承三年(1134年),各地疫病流行,京师附近也天灾频起。《百练抄》记载:
长承三年(1134年)九月十二日,大风殊甚。(中略)诸司官舍、京中人屋,一宇不全。今年,风、水、火三灾并起。(中略)今年以后,天下饥馑。
于是,次年,即长承四年(1135年),又改年号为保延。
保延元年(1135年)三月,鸟羽上皇于法胜寺赐米千石,用来赈济饥民。一千石不够,于是,鸟羽上皇又追加三千石,分赐东西京,用来救济贫民。
同年,即保延元年(1135年),由于饥荒,西国有海盗作乱,劫掠官物、私财。由于海盗势力强大,国卫不敌,于是,朝廷派备前守平忠盛前往追讨。保延元年(1135年)八月,平忠盛平定了海盗,并捉拿了为首的三十余人。

平忠盛
保延四年(1138年)二月,二条东洞院行宫失火。崇德院移驾至东三条御所,随后又移驾至白川小皇宫。保延四年(1138年)三月,京中发生大火。《百练抄》记载:
京中大烧亡,公卿以下,烧亡之家,不计其数。
保延四年(11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居土御门殿(室町)烧亡,(崇德)天皇移驾小六条府邸。累代御笏(象牙、绘蝶丸)全部烧失。
中国的儒家观点认为,天灾频发,是因为帝德有亏。于是,朝中有人开始暗中议论此事。当时,鸟羽上皇将第五皇子体仁亲王册立为皇太弟,并于永治元年(1141年)因“辛酉革命”而改元,并借此希望崇德院让位。然而,由于当时朝中有诸如藤原赖长之类博学而有能力的大臣,所以鸟羽上皇尽管十分宠爱藤原得子,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要废除崇德院的帝位,势必会引起朝中大臣的异议。于是,鸟羽上皇以“连年凶歉”为由,下达了崇德院让位的宣旨。
而崇德院虽然身居帝位,但朝中大事全是鸟羽上皇亲裁,他自然认为所谓的“凶歉”与自己无关。况且上皇、天皇素来不和,鸟羽上皇强行册立皇太弟时,崇德院已经十分不快,如今还被逼让位,他心中的积郁,也是可想而知。《今镜》记载:
让位当天,朝中百官自辰时起就齐集宫中。崇德院数次派遣御使藏人中务卿少辅源师能前往鸟羽上皇处,又派遣六位藏人将公文送往鸟羽上皇处。到了日暮时分,神玺与宝剑被朝臣谨慎地护卫着送往东宫居所昭阳舍。
东宫以天皇养子的身份即位,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所以让位的圣旨中还是写成了皇太弟。在让位的过程中,崇德院一直说:“还是再推迟一些时间吧!”然而,鸟羽上皇说:“都已经开始了,为什么要推迟?”于是强行于当天,即永治元年(1141年)十二月七日完成了让位仪式。(中略)
新帝登基,即为近卫院。近卫院一方,近侍的藏人和朝中大臣等确立完毕后,按部就班举行了即位后的各种仪式。而崇德上皇则于永治元年(1141年)十二月九日移驾三条西洞院,被尊为太上天皇。
从此之后,鸟羽上皇被称为“本院”,崇德上皇被称为“新院”。崇德上皇退位时,才二十三岁。此后,鸟羽上皇与崇德上皇之间的矛盾更深了。而藤原得子因为皇子即位,也以“国母”的身份,得到“美福门院”的封号,被世人称为“女院”,成为鸟羽上皇后宫之中最有权势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