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征伐之议及藤原兼实
前一节说到,高仓宫亲王的叛乱很快就平息了。然而,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处置恶僧?《愚管抄》记载:
不久之后,平家武士攻入圆城寺内。除佛堂之外,僧舍等都被破坏和烧毁。
高仓宫亲王原本打算从圆城寺逃往奈良,奈良-吉野方面也做好了接驾的准备。然而,平清盛不愿善罢甘休,便决定发兵攻打奈良,并召开了公卿会议。藤原隆季、源通亲等公卿对平清盛唯命是从,主张即刻出兵。但担任左右大臣多年的藤原经宗、藤原兼实则表示反对。右大臣藤原兼实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明确谋反的证据,怎么能轻易攻打这么重要的大寺呢?何况奈良还有日本第一大守护神春日明神。”(中略)
左大臣藤原经宗(中略)也赞成右大臣的意见。左右大臣言之有理,所以攻打南都的行动就此取消。
《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七日,此日于院殿上,被定两寺凶徒罪科之趣。(中略)左大臣(藤原经宗)示云:“源以光(高仓宫)巧谋叛,逃难圆城寺,彼寺凶徒同意之间,自其所赴南都。兴福寺恶徒又以与力,未遂前途之间,于路虽诛杀(源)赖政入道以下军兵等,(中略)若住南都欤。但此条不分明者,彼寺众徒谋叛之事,何样可被计哉!”(中略)
宰相中将源通亲发语申云:“圆城寺事,如风闻者,众徒退散,云云。付师缘者,寻召张本,可有沙汰者。兴福寺事,与谋之贼同意,其罪不轻,何况其人移住哉。早遣官兵,可被攻彼寺,其上末寺庄园并可停废。”
(藤原)实宗卿云:“圆城寺同之欤。(中略)兴福寺事,须被遣官兵也,但一宗废灭之条,可有思虑,仍先可被召张本,惜申之时,可被遣官军欤。”(藤原)赖定、(藤原)实守、(藤原)实家、(藤原)朝方、(源)雅赖、(中山)忠亲、(藤原)宗家、(三条)实房,以上同之。
(藤原)隆季卿申云:“圆城寺事,尤召张本可沙汰,就中日来被召置之辈同之云云。被寻次第,无其隐者,早付彼辈,寻与力张本之辈,可有沙汰欤。兴福寺事,日来再三经沙汰了,而凌轹长者使院宣,有官别当既及耻辱,谋反非一,罪科惟重,加之于今者,一切不拘制止,任法可有沙汰之由。”
别当、权别当等申之:“其上不可及异议欤。然则若可被追讨者,虽片时可被早遣也。彼寺兵强之地也,徒经日数,定其势万倍者欤。此上之事可在敕定。”
予(藤原兼实)申云:“圆城寺事,同帅大纳言(藤原实宗)申,兴福寺事,与力于逆贼,欲奉危国家,凌轹长者之使,不通往返之路,谋反之至,罪涉绞斩,可被遣追讨使之条,尤可然。但以宣旨若院宣,一旦可被寻子细欤。所以何者,若被遣官兵者,寺悉可为灰烬。一宗之磨灭,更不可疑。纵虽不进宣旨请文追归其使,经次第之沙汰,被遣官军,为后鉴,可宜欤。为之佛法亡灭之条,可有御思虑也。何况源以光(高仓宫)移住彼寺之条,未分明,云云。”
只依同意之过怠,不顾彼寺之破网,遣追讨使,可被攻败者,更非此限。若依贼徒之在否,可有追讨之有无者,闻食彼之左右,可被进退欤。是理之所至也。纵塞路次虽禁往返,彼人慥于逃笼者争不达其趣哉。谋反者凶恶徒之所令然也。(中略)
以上宜在圣断者,左大臣(藤原经宗)同予(藤原兼实)申状,但虽有被申存意趣,不过之。(中略)
数刻之后,示仰左大臣(藤原经宗)云:“圆城寺事,被召置之恶徒,且寻彼张本,可有沙汰。兴福寺事,任两丞相定申状,先遣使者,寻仰谋反之子细,寻以光(高仓宫)之在否,随状可被遣官军者。”左大臣(藤原经宗)以下退出。
可见当时朝中大臣虽然有各种意见,但兴福寺到底是藤原氏的氏寺,所以最终还是没有人对藤原兼实的意见提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