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再征准备

三、再征准备

纪古佐美等征东失败以后,同年,即延历八年(789年)十月,桓武天皇任命从五位下巨势野足为陆奥镇守副将军。次年,即延历九年(790年)闰三月,为了再战虾夷,桓武天皇下令诸国造革甲两千件,并命令东海道骏河国以东、东山道信浓国以东各国,按人数另行课税(具体人数未见于正史),为期三年。此外,还向东海道相模国以东、东山道上野国以东各国征收军粮十四万斛。同年,即延历九年(790年)十月,朝廷对之前征讨虾夷立功的士兵四千八百四十余人论功行赏。对于以上各种出征准备,当时的大臣曾提出一些建议。《续日本纪》延历九年(790年)十月条记载:

太政官奏言:虾夷干纪,久逋王诛,大军奋击,余孽未绝。当今坂东之国,久疲戎伤,强壮者以筋力供军,贫弱者以转饷赴役。而富饶之辈,颇免此苦。前后之战,未见其劳。又诸国百姓,元离军役,征发之时,一无所预。计其劳逸,不可同日。普天之下,同曰皇民,至于举事,何无俱劳?请仰左右京、五畿内、七道[79]诸国司等,不论土人浪人及王臣佃使,检禄财堪造甲者,并其所蓄物数及乡里姓名,限今年[80]内,令以申讫。又应造之数,各令亲申,臣等职参枢要,(中略)奏下之。

当时坂东各国,因连年征讨虾夷,颇受征发之苦,疲于奔命。但富庶之家,却能免于战争之苦。虽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事情古今皆同,但在日本的王朝时期,这一弊习尤其严重,这也是“部民自治”[81]导致的结果。

正如这则奏章所述,各国有制造兵甲的任务。朝内官员也不例外。延历十年(791年)三月,右大臣以下、五位以上,都需要制造兵甲。特别是五位以上官员之中,家境富裕者,则需加倍。以二十件为限,之下是十件。同时,京畿、七道的国司、郡司也需要制造兵甲,不过,具体数量在《续日本纪》等史书中没有记录,只有“各有差”的记录,可见是根据官位级别,多寡不一。延历十年(791年)六月,朝廷将三千件旧铁甲分发至各国,命其将旧甲修理如新。延历十年(791年)十月,朝廷下令东海、东山两道各国,制造长箭三万四千五百余支。延历十年(791年)十一月,朝廷再次下令,命坂东各国准备干粮十二万余斛作为军粮。

当时正逢延历八年(789年)十二月皇太后(新笠[82])驾崩,所以延历九年(790年)还在国丧期间,长冈新都也还在修建之中,宫中事务十分繁忙。但朝廷依然能如此周到详细地安排征东的准备,可见藤原绪嗣奏折中 “(征东之事为)方今天下所苦”这一评价并不为过。

延历十年(791年)七月,从四位下大伴弟麻吕出任征东使,正五位上百济俊哲、从五位上多治比滨成、从五位下坂上田村麻吕[83]及巨势野足为副使——一干人等,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坂上田村麻吕是坂上苅田麻吕[84]的儿子,各类书籍对他记载颇多,说他身高五尺八寸,胸厚一尺二寸,目如苍鹰,胡须与金丝一同编织,体重可以随意变化,出战之时可以重达二百斤,想轻的时候又可以降到六十四斤。怒目而视,鸟兽畏惧,平时谈笑起来,老人小孩都和他亲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大人物……他的父亲坂上苅田麻吕在宝龟元年(770年),因告发僧人道镜[85]的阴谋有功,被封为正四位下,后来又晋升到从三位,兼任左京大夫和右卫士督,担任宫廷的守卫。因为父亲的功绩,坂上田村麻吕一出仕就被任命为近卫将监,随侍在光仁天皇左右。他的才干得到光仁天皇的赏识,被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征东副使。光仁天皇时期,坂上田村麻吕与大伴益立一同担任副将,跟随征东将军纪古佐美领军东征,却铩羽而归。

坂上田村麻吕

此次任命,以大伴弟麻吕为征东使,无非是因为他的出身门第。其余众人,多治比滨成是因为曾经担任纪古佐美的副将,立过一些战功;百济俊哲是因为曾经参加过征东的战事,比较了解东北的形势。可以说,全军的希望几乎全都寄托在坂上田村麻吕一人身上。

延历十一年(792年)十月,桓武天皇将两名陆奥俘虏封为外从五位下。《日本纪略》中记载“怀外虏也”,桓武天皇在严惩败军的同时,也施以恩泽,可谓“恩威并行”。不过,这两名俘虏被俘多年,只知道以前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军情一无所知。桓武天皇只是因为他们久居京畿地区,安顺守法,才给予特别奖赏,其实他们并没有履行相应的公务职责。

延历十二年(793年)二月,征东使更名为征夷使。当月,坂上田村麻吕从京都出发。

延历十三年(794年)正月,征夷大将军大伴弟麻吕接受桓武天皇御赐节刀,从京都出发。这是日本第一位征夷大将军。

不过,早在《日本纪略》延历十一年(792年)闰十一月中,就有大伴弟麻吕拜别桓武天皇,离京出征的记录。但直到延历十三年(794年),他才正式领节刀出征,想必是延历十一年(792年)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滞留京都。不过,副将坂上田村麻吕延历十二年(793年)才离京,大将比副将先离京,并不符合常理,所以这个“延历十一年”的记录可能有误。

延历十三年(794年)正月,朝廷向山阶、田原的皇陵奉告征夷之事,又派参议大中臣诸鱼为奉币使,前往伊势神宫祈愿征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