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安京的构成
关于平安京的规模,《拾芥抄》(《故实丛书》收录版本)的“宫城部”中记载:
延历十二年(793年)正月甲午,遣使于山背国葛野宇太村地,为迁都也,始造山背新宫。延历十二年(793年)六月,令诸国造新宫诸门:尾张、美浓二国造殷富门,伊福部氏也;越前国造美福门,壬生氏也;若狭、越中二国造安嘉门,海犬耳也;丹波国造伟鉴门,猪饲(另一版本为“猪使”)氏也;但马国造藻壁门,佐伯氏也;播磨国造待贤门,山氏也;备前国造阳明门,若犬耳氏也;备中、备后二国造达智门,丹治比氏也;阿波国造谈天门,玉手氏也;伊予国造郁芳门,达部(另一版本为“的氏”)氏也。
文中的某某氏,指的是负责工程的各国国司及当地名门豪族(即庄园的大地主)。
《拾芥抄》还记载:
宫城野,罗城门,二重阁七间。
阳明门,(中略)五间户三间,号近卫御门,北端;待贤门,(中略)号中御门;郁芳门,(中略)号大炊御门,南端;以上东面,东大宫大路也。
美福门,(中略)二阶,五间户三间,号壬生御门,东端;朱雀门,(中略)二阶,七间户五间,号朱雀御门,中二阶门也;皇嘉门,若犬耳氏造之,号雅乐寮御门,西端;以上南面,二条大路。
谈天门,(中略)五间户三间,号马寮御门,南端;藻壁门,(中略)西中御门;殷富门,(中略)西近卫御门,北端;以上西面,西大宫大路。
安嘉门,(中略)号兵库寮御门;伟鉴门,(中略)不开御门;达智门,(中略);以上北面,一条大路。
(中略)上东门,阳明门北,东面号土御门;上西门,殷富门北,西面西土御门也。
(中略)建礼门,五间户三间,云青马阵,谓之南面僻仗中门;春花门,云左马阵,谓之左廂,僻仗门,建礼门东;修明门,云右马阵,谓之右廂,僻仗门,建礼门西。以上南面。
朔平门,三间,云缝殿阵,谓之宫北面僻仗中门;式乾门,谓之西廂,僻仗门,朔平西,此门东无僻仗门。以上北面。
建春门,东面,三间,号左卫门阵,一云外记门,谓之宫东僻仗中门。
宜秋门,西面,三间,云右卫门阵,谓之西面中门。
承明门,五间户三间,谓之东面内门,建礼内;长乐门,谓之左廂门,承明东;永安门,谓之右廂门,承明西。以上南面。
玄晖门,三间,谓之宫北面僻仗内门,朔平内;安嘉门,谓之东廂门,玄晖东;徽安门,谓之西廂门,玄晖西。巳上北面。
宣阳门,三间,云左兵卫阵,建春内;嘉阳门,谓左廂门,宣阳北;延政门,谓右廂门,宣阳南。以上东面。
阴明门,三间,云右兵卫阵,谓之宫西面内门,宜秋内;武德门,谓之右廂门,阴明南;游义门,谓之右廂门,阴明北。以上西面。
日华门,东,谓之南殿前大庭东向门,春兴、宣阳两殿间有此门,号左近阵。
月华门,西,谓之南殿西向门,安福、校书两殿间有此门,号右近阵。
左掖门,东,谓春兴殿南东向壁垣门。
右掖门,西,谓安福殿南西向壁垣门。
内衙门,阵座上东面。
恭礼门,不载弘仁定文欤,东面内衙门北。
崇明门,阵座南面。
宣仁门,西面,在宜阳殿。敷政门,东面,在宜阳殿,以上在东方。
明义门,南殿西面。仙华门,南殿乾,在明义门北。无名门。(中略)神仙门,殿上南西面,右青璅门内,以上在西方。
左青璅门,东,西面。右青璅门,西,东面。化德门,在东绫绮殿北。(中略)中和门。
(中略)殿舍事。
紫宸殿,俗云南殿,九间四面庇。(中略)仁寿殿,南殿北,九间四面。承香殿,仁寿殿北,九间四面。常宁殿,承香殿北。(中略)或九间四面。贞观殿,常宁殿北,俗云御匣殿,在此殿。以上五殿,起于南,行于北,皆卯酉建之。
春兴殿,日华门南,七间三面。宜阳殿,日华门北,九间四面。绫绮殿,九间三面,西南。温明殿,绫绮殿东,九间三面。丽景殿,七间四面。宣耀殿,丽景殿北,七间四面。以上六殿,起于东南,行于北东,皆子午建之也。
安福殿,月华门南,七间二面。校书殿,月华门北,七间二面。清凉殿,云中殿,又云御殿,七间四面。后凉殿,清凉殿西,七间或九间。弘徽殿,七间四面。登花殿,弘徽殿北,七间四面。以上六殿,起于西南,行于北西,皆子午建之。
昭阳舍,东一,梨壶,丽景殿东,南北舍各五间四面。飞香舍,西一,藤壶,弘徽殿西,或五间四面。凝花舍,西二,梅壶,飞香舍北,五间四面。袭芳舍,西三,雷鸣壶,凝花舍北,或五间四面。淑景舍,东二,桐壶,或南北舍各五间四面。同北舍(即淑景北舍)。以上六舍,起于南行于北,卯酉建之。
(中略)应天门,谓之八省朝堂院南面外门,三间阁,五间户三间。长乐门,应天门东,谓之左廂门,朝集堂东。永嘉门,应天门西,谓之右廂门,朝集堂北。以上南面。
含耀门,谓之章德门外东门。章义门,谓兴礼门外西门。会昌门,谓之南内门,二间阁,五间户三间。章德门,谓之左廂门,会昌东。兴礼门,谓之右廂门,会昌西。敬法门,谓之左廂门,章善南。章善门,五间户三间。显亲门,谓之右廂门,章善北。光范门,谓之寿成门,南方西面门,白虎楼北廊门西向。盛花门,谓之右廂门,宣政门南。宣政门,谓之东南北门,五间户三间。(以下还有三十一门,略)
关于朝堂,《拾芥抄》记载了包括大极殿、苍龙楼、白虎楼、栖凤楼、翔鸾楼、昌福堂在内的二十六楼。由此可知宫城规模之浩大。
至于平民居住的街市,则按一条到九条进行区划。《拾芥抄》记载:
(大意)一条之内有四坊,一坊之内有十六町,十六町内有四保,一町内有四行,一行内有八门,每户长十丈,宽八丈。
又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二十五家;四闾为一族,百家;五族为一党,五百家;五党为一州,二千五百家。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四里为族,五族为鄙,五百家;五鄙为州,云云。
计算坊时,左京起于西面,东为下;右京起于东面,西为下。
计算町时,左京起于西北,南为下;右京起于东北,向南环绕。
计算行时,左京西为上,东为下;右京东为上,西为下。
计算门时,左京起于西北,南为下;右京起于东北,往下行。
由此可见,城区规模之宏大。
不过,此处关于族、党、州、邻等的制度,仅仅是区域规划的标记,并没有实际执行。因此,左右二京,也就是城区的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并不均衡,最终使城区的名称也变成了上京和下京。上京与下京的人口密度差异显著,这是百姓因民情风俗、地理地势的便利状况自动聚集的结果。
《神皇正统记》中写道:
迁都至山背国长冈后,历经十年营建新都,其后又迁都至现在的平安城,并将山背国更名为山城国,以图长治久安。昔日圣德太子,曾登上峰冈(即太秦),远眺今日平安城所在之地,说:此乃四神相应之地,一百七十余年后,当迁都此地,以图长治久安。(中略)此地确实是龙脉所在的风水宝地。
圣德太子是否真的有过这样的预言已经无从查证,这只能当作古代的传说略做参考。
文中“四神”的说法源自中国,中国人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东青龙(又叫苍龙),南朱雀(又叫朱鸟),西白虎,北玄武。(天皇即位时,将绘有“四神”图像的旗子立于前庭,有“天皇仁德,泽被四方”之意。)平安京东边有河流,南边是平原,西边和北边是山脉,所以被称为“四神相应”之地。
《宇治大纳言物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柏原帝(桓武天皇)时代,桓武天皇打算建造平安京,于是,经常从长冈京行幸至平安京,视察新京的修建。桓武天皇来到罗城门附近时,停下御辇,将工匠召来,说道:“此门甚好,但还需削减一尺。因为门高之处,风速过快,恐有危险,若能削减一尺,更加安全。”桓武天皇说完之后,就回到长冈京去了。
平安京快要修好时,桓武天皇又来巡视,来到罗城门附近时,桓武天皇停轿查看,发现城门顶上的瓦片都已经用白泥糊好,桓武天皇将之前的工匠召来,说道:“我当初只让你削减一尺,看来当初应该让你削减一尺五寸。现在还是高了五寸啊!”
工匠回禀道:“天皇当初命我削减一尺,但如果按天皇所说削减一尺,那城门的雄壮气势将会大减,所以我只削减了五寸。”(中略)
桓武天皇知道了事情原委后说道:“迁都之期已近,现在再改,已经来不及了,那就这样吧!只是,如果遇上大风,此门恐怕会倒塌。”(中略)
后来迁都之后,罗城门果然被大风吹倒了三次。
故事的真伪笔者无意深究,仅抄录旧文以供读者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