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的困境、米价飞涨与常平所[34]
当时,京城的民生十分艰难,《日本三代实录》记载:
(大意)贞观二年(860年)三月[35],大藏省拨出钱七百四十四贯、绢六十九匹、绵八万四千三百三十屯、丝一千八百斤、调布一万三千六百端、商布一万九千八百二十段、铁一百廷[36],贷予(实际是给予)公卿以下,辨大夫以上。
贞观九年(867年)二月,
贞观九年(867年)二月十三日癸未,是年,内外俭乏,人庶阻饥,就中畿内特甚。盗贼群起,或遮道路而胁人掠夺,或窥屋舍而行火入盗。仍下知国司,每乡结保。督察奸盗。
由此可知当时盗贼横行的状况。
随后,贞观九年(867年)二月十七日,朝廷再次下诏发谷米赈济贫民:
承去年(贞观八年,即866年)之旱,京邑饥俭,诏以米三百二十石、籾(稻谷)二千石、盐三十五斛、新钱一百贯,赈恤东西京乏绝之人。
关于当时的米价,《日本三代实录》贞观八年(866年)二月条记载:
贞观八年(866年)二月十六日壬戌,太政官处分:定左右京白米一升值钱四十文。前二十六文,今加十四文。黑米三十文,前十八文,今加十二文。是岁,价腾踊,东西津头,白米一斛值七贯二百文,黑米四贯四百文,由是増定京邑沽价。
之后,贞观九年(867年)四月二十二日条记载:
东西京始置常平所,出官米而粜之。米一升值新钱八文。京邑之人,来买者如云。是时谷价腾跃,内外饥馑。米一斛值新钱一千四百文。由是,官粜以救俗弊焉。
米价飞涨到这个地步,可知当时百姓的生活有多艰难。加上当时疫病横行,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上加苦。
于是,贞观七年(865年)五月[37],朝廷下令:
(大意)朝廷命六名僧人在七条大路口、朱雀道东西两端,每天早晚两次,读《般若心经》。又令佐比寺僧惠照,修疫神祭以防灾疫。并下令左右京,不论男女,每人各出一钱,布施给僧人,作为供奉。
这都是史上少有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知道当时京中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