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多天皇受禅及贺茂临时祭[13]
光孝天皇在位仅四年,仁和三年(887年)八月,光孝天皇突染疾病。仁和三年(887年)八月二十二日,太政大臣藤原基经及以下公卿,上表请求立太子。于是,仁和三年(887年)八月二十六日,光孝天皇立第三皇子定省亲王为皇太子。当天,光孝天皇在仁寿殿驾崩,享年五十八岁。《皇年代略纪》记载:
辰一刻立皇太子。
《日本纪略》记载:
(定省亲王)立为皇太子,即日受天祚,年二十一。今日(仁和三年即887年八月二十六日)巳二刻,光孝天皇晏驾。
可见,实在是匆忙之中册立的太子。
新任天皇就是宇多天皇,又称亭子院,退位出家后又改称宽平法皇。宇多天皇的母亲班子女王,是桓武天皇的皇子仲野亲王的皇女。《世继物语》记载:
小松帝(光孝天皇)有三位皇子,在他还是亲王时,闲来无事与皇子们闲聊:“如果为父登基当了天皇,你等可有何所求之事?”

宇多天皇
大皇子回答:“我愿任太宰府大贰之职,坐拥东国十国之领土。”
二皇子回答:“我愿拥西国十五国之领土。”(中略)
三皇子(后来的亭子院,宇多天皇)回答:“我愿为东宫,继承父亲千秋帝业。”
小松亲王心想:“答得好!”(中略)
后来,小松亲王登基之后,心想:“如果按照他们之前的愿望把领国分给他们,他们一定会后悔当初说错了话。”于是,就没有把领国赐给两位皇子。
不过,这只是传说故事而已,光孝天皇是效仿当年的崇神天皇,择贤而立,选择了第三皇子。
《大镜》记载:
宇多天皇,贞观九年(867年)丁亥五月五日出生。
元庆八年(884年)甲辰四月十三日,赐姓源氏,时年十八。当时他是准许上殿的贵族,被叫作“王侍从”。有一次,他与中将在原业平在殿上的天皇御座前比试相扑,他被摔倒在天皇御座的扶手上,还在扶手上留下了折痕,这个折痕至今还在。
仁和三年(887年)丁未八月二十六日,被立为皇太子,同日,即位成为天皇。(中略)
宽平元年(889年)己酉十一月二十一日,己酉之日,举办贺茂临时祭。贺茂祭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右近卫中将藤原时平随侍。(中略)

在原业平
宇多天皇即位前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几日,来到贺茂神社附近放鹰游猎,贺茂神明显灵道:“我是这里的神。每年春天,祭典很多,这里很热闹,但冬天没什么祭典,太冷清了,你就设置个什么祭典吧!”
宇多天皇回答:“我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我还是向朝廷禀报吧!”
贺茂神明回答:“正是因为你能做到,我才会跟你说啊!不久之后你就会成为天皇了。”
贺茂神明说完就消失了。
宇多天皇一头雾水,不知所谓。不久之后,他就继位成为天皇。于是,他遵照神明的指示设置了一个祭典。由于神明指示“酉日”为祭典的日期,他便将祭典定在了在霜月(阴历十一月)的最后一个酉日,就是贺茂祭。
藤原敏行有一首《东游之歌》:千早振棱威,贺茂神社姬小松,虽历千万代,松叶长青色不褪,历久弥新耀神威。

藤原敏行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古今和歌集》之中。(中略)
贺茂祭是从宇多天皇即位后的第二年开始的。
不过,这些神明显灵的故事,都是为了给所谓的“天命所归”作舆论支撑。只是恰巧贺茂祭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于是,人们就造出了这么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至于举办贺茂祭的真正原因,必然另有隐情。光孝天皇即位之时,已是暮年,却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迟迟没有立太子,这件事也相当值得探究:
第一,光孝天皇是在藤原基经的拥立下登上皇位的,皇后拥有皇室血统;
第二,光孝天皇与藤原基经虽然有姻亲关系,但光孝天皇膝下没有藤原氏女子所生的皇子;
第三,光孝天皇的皇子,从第一皇子起,全都已经被赐了源姓,已经降为了臣籍;
第四,当初藤原基经就用过“赐姓源氏,降为臣籍,不可为帝”这个理由来拒绝源融;
第五,当时还有其他没有被降为臣籍的亲王皇子。
由于以上的原因,光孝天皇不敢轻易将自己的皇子立为太子。万一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藤原氏提出异议,或者其余皇统源氏中希望获得皇位的人提出异议,意见纷杂,不好收场。因此,光孝天皇犹豫再三,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但光孝天皇内心还是想立自己的皇子为太子,于是,悄悄向神佛许愿,希望能得到神佛的护佑。因此特别向贺茂神社诚心祈愿,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立自己的皇子为太子。后来宇多天皇举办贺茂祭,也算是一种还愿吧。但不能将这件事说破,所以只能假托神明显灵之类。
然而,立第三皇子定省亲王为太子,是光孝天皇的心愿。但第三皇子定省亲王本人却没有这样的期待,反倒有出家的志向。宇多天皇即位以后,在宽平二年(890年)五月将比叡山圆成寺定为定额寺的诏书中写道:
朕自幼不耽膏粱,登降睿岳,往还诸寺。至十七岁,虽不欲出世,却未能如愿。
当时百官上表,请求册立太子,光孝天皇特别选定第三皇子(定省亲王)为太子,除了因为第三皇子品性贤德,还考虑到第一皇子与第二皇子曾担任中纳言、左近卫中将等官职,从仕多年,多有不便,而第三皇子(定省亲王)虽然赐姓源氏,降为臣籍,但时日尚浅,而且未入仕途。《大镜》中记载,第三皇子(定省亲王)曾为“侍从”,但侍从是天皇的左右近侍,和其他官员相比,不太需要抛头露面,比较方便升为亲王。
尽管如此,或许还是有些人暗中心怀不满。仁和三年(887年)九月二日,光孝天皇送葬之日,内膳司将本应供奉给先帝(光孝天皇)的御膳,误送至皇太子(定省亲王)面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内膳司,无论当时多么慌张忙乱,也绝不该犯这样的错误。在当时那种迷信的时代,故意做出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有诅咒他早点去世的恶意。
除此之外,其他凶兆也频频发生。例如,仁和三年(887年)九月三日,光孝天皇葬礼的第二天,有白鹭聚集大极殿及小安殿上方。
仁和三年(887年)九月五日,同样有白鹭聚集大极殿及丰乐殿楼上。
仁和三年(887年)九月七日,有蛇从待贤门进入宫中,蛇身长一丈五尺。
仁和三年(887年)九月九日,有流星从宫中飞出,坠于坤位。
仁和三年(887年)九月十一日夜,有乌云蔽月,其色赤黑。
仁和三年(887年)九月十三日,有白云横断青空。
仁和三年(887年)十月十四日,日光摇晃,如车轮旋转,摇摇欲坠。
以上种种,都是对立太子和藤原基经心怀不满的人煽动人心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