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弘仁格式》
弘仁十一年(820年),藤原冬嗣等奉嵯峨天皇之命,完成了格式[17]的整理编纂,并进献给嵯峨天皇,这就是《弘仁格式》。该书卷首写道:
(前略)推古天皇十二年(604年),上宫太子亲作《宪法十七条》,国家制法自兹始焉。降至天智天皇元年(662年),制《令》二十二卷,世人所谓《近江朝廷令》也。爰逮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赠太政大臣正一位藤原朝臣不比等(即藤原不比等),奉敕选《律》六卷、《令》十一卷。养老二年(718年),复同大臣(藤原)不比等,奉敕更撰《律》《令》各为十卷,今行于世“律令”是也。(中略)
然而,凝情政体,聘想治术,以为:律令是为从政之本,格式乃为守职之要。方今虽律令频经刊修,而格式未加编辑。稽之政道,尚有所缺。乃诏赠从一位行左大臣藤原朝臣内麻吕(即藤原内麻吕),故参议从三位行常陆守菅野朝臣真道(即菅野真道)等,始令撰定。草创未成,遭时遏密。(中略)然而,观先绪之未遂,切堂构于宸襟,(中略)申诏大纳言正三位兼行左近卫大将陆奥出羽按察使臣藤原朝臣冬嗣(即藤原冬嗣)、故正三位行中纳言臣藤原朝臣葛野麻吕(即藤原葛野麻吕)、参议从三位行近江守臣秋筱朝臣安人(即秋筱安人)、参议从四位上行春宫大夫兼行左兵卫督式部大辅臣藤原朝臣三守(即藤原三守)、从五位下守左近卫少将臣橘朝臣常生(即橘常生)、从五位下守大判事兼行播磨大掾臣物部中原宿祢敏久(即物部敏久)等,上遵睿旨,下考时宜,据官府之故事,摭诸曹之遗例,(中略)或虽非奉敕,事旨稍大者,奏加奉敕,因而取焉。(中略)又交替式者,延历年中,勘解由使选定奏闻,遵行已久,仍旧而存,不加取舍。但年代浸远,京都屡迁,诸司文案,多或堕失,虽加采索,犹有未备(由此可知当时已有记录文书散佚),上起大宝元年(701年),下迄弘仁十年(819年),都为《式》四十卷,《格》十卷,辞简而事详,文约而意畅,(中略)凡缺篇列之如别。

藤原三守
《弘仁格式》全文从《神祇四时祭》开始,到《寮司式》结束,最后附录《杂式》一卷。所谓“式”,是指从神祇、太政两官,到八省、寮、司一年中的例行工作(年中行事)及具体的操作方式(执掌章程)。所谓“格”,是指从天平胜宝元年(749年)到弘仁十年(819年)之间的所有诏、敕、制、诰等公文的合集。后来藤原冬嗣等人还编纂了一本《内里式》,也就是皇宫大内的“年中行事”。《弘仁格式》长期被当作政务的规范遵照执行,一直持续到延喜年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