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立新皇储与废太子的“怨灵”

二、册立新皇储与废太子的“怨灵”

如前一小节所述,早良亲王被废,同年,即延历四年(78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桓武天皇第一皇子安殿亲王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年十二岁。延历七年(788年)正月十五日,皇太子(安殿亲王)加元服,由大纳言民部卿藤原继绳为他加冠,中纳言式部卿近卫大将纪船守为他理发。然而,不久之后,皇太子(安殿亲王)罹患脑病,数年未愈。《日本纪略》记载:

延历十年(791年)十月甲寅,二十七日,先是皇太子(安殿亲王)枕席不安,久不平复。是日,向伊势太神宫,缘宿祷也。

延历十一年(792年)六月戊子,五日,奉币于畿内名神,以皇太子(安殿亲王)病也。

延历十一年(792年)六月癸巳,十日,皇太子(安殿亲王)久病。卜之,崇道天皇(早良亲王)为祟。遣诸陵头调使王等于淡路国,奉谢其灵。

延历十一年(792年)六月庚子,十七日,敕去延历九年(790年),令淡路国,宛某亲王(崇道天皇)守冢一烟,兼随近郡司,专当其事。而不存警卫,致令有祟。自今以后,冢下置隍,勿使滥秽。

由此可见藤原氏一族对早良亲王冤魂的畏惧,以及当时的墓地制度。

不仅皇太子安殿亲王患病,延历十三年(794年)五月二十七日,太子妃藤原带子患急病,骤然逝世,当时人们也认为是早良亲王的冤魂作祟,因而对其越发崇敬。

《日本纪略》记载:

延历十六年(797年)五月甲辰,十九日,于禁中并东宫,转读《金刚般若经》,以有怪异也。

延历十六年(797年)五月乙巳,二十日,遣僧二人于淡路国,转读悔过,谢崇道天皇灵也。

早良亲王“冤魂作祟”的说法,最开始是“卜之”得到的,应该是出自阴阳道。到此处记载为“怪异”,可见此时已有僧人参与。《元亨释书》记载:

延历十六年(797年),(中略)初早良太子,与黄门侍郎[59]藤原种继有隙。(中略)太子党人,射(藤原)种继于烛下毙。事觉,延历十六年(797年)十月,太子(早良亲王)废,将更弑。太子(早良亲王)使使诸寺,预修白业,诸寺恐而拒之,独善珠(东大寺)纳焉。谒使者曰:“太子夙殃不尽,今受严遣,此度回债焉,又幸也,乞勿结怨矣。”委屈示谕,词旨激切。

使者复命,太子(早良亲王)喜曰:“我闻师言,披忍辱衣,以故,不怕逆鳞之怒耳。”

太子(早良亲王)途死,其灵恼逼皇太子(安殿亲王),医巫不效。敕(善)珠持念,(善)珠语太子(安殿亲王)曰:昔闻贫道言,“曰已披忍辱衣,今何有之乎?”乃广说法要,言未毕,太子(安殿亲王)病愈。

可见这位善珠就是最初参与传播早良亲王“冤魂作祟”的僧人。

延历十六年(797年)四月二十一日,善珠圆寂,年七十五。《日本纪略》等记载,因为皇太子(安殿亲王)的缘故,善珠的画像被供奉在秋筱寺中。不过,善珠奉皇命念经,应该是之前的事情。此外,前皇太子(早良亲王)笃信佛法,也可以从上文中得到印证。从此之后,早良亲王的冤魂更受敬畏了。

《日本纪略》记载:

延历十九年(800年)七月己未,二十三日,诏曰云云,宜故皇太子早良亲王,追称崇道天皇,故废皇后井上内亲王,追复称皇后,其墓并称山陵,令近卫少将大伴是成,率阴阳师众僧,镇谢在淡路国崇道天皇陵。

桓武天皇下旨为井上内亲王及早良亲王母子恢复了尊号。

《日本后纪》《日本纪略》等记载,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为了替桓武天皇祈祷病愈,正月十四日:

奉为崇道天皇,建寺于淡路国。

后又在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四月五日,

令诸国,奉为崇道天皇,建小仓,纳正税三十束,并预国忌及奉币之列,谢怨灵也。

这完全是将早良亲王与历代先皇同等对待。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四月十一日,朝廷还设置了崇道天皇改葬司。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七月,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等返回日本,向桓武天皇献上大唐的国书及赠礼。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七月二十七日,桓武天皇将大唐的国书及赠礼供奉给山科(天智天皇)、后田原(光仁天皇)、崇道天皇(早良亲王)三座皇陵。

《日本后纪》等书还记载: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十月二十五日,奉为崇道天皇,写一切经,其书生随功叙位。云云。

可见朝廷对早良亲王的亡魂愈加崇敬。

延历二十五年,即大同元年(806年)三月,桓武天皇病重时下旨:

敕,缘延历四年(785年)事,配流之者,先已放还,今有所思,不论存亡,宜叙本位,奉为崇道天皇,令诸国国分寺僧,春秋二仲月别七日,读《金刚般若经》。

藤原葛野麻吕

就这样,朝廷对早良亲王的亡灵越来越尊崇,这也是藤原种继的反对者对他的非议之声逐渐占据上风的结果。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怨灵”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惧怕而希望通过“祈祷”来“镇慰”怨灵则更是可笑,但在当时却不是这样。当时的人们笃信天灾人祸都是“怨灵作祟”,也相信通过祈祷能够获得神佛的庇佑,朝廷上下,莫不如此。一旦流出“怨灵作祟”的传言,马上就风靡一时,其中必然有人借此博取世人关注,为死者鸣冤。同时不乏僧祝之辈,为了显示自己道法灵验,为“怨灵”之说推波助澜,不仅自己深信不疑,也不容他人置疑。

所以,在这样的世风之中,朝廷上下对早良亲王“怨灵”的敬惧也就不难理解了。后来,在延历四年(785年)藤原种继暗杀事件中受到牵连的人,都先后获得赦免,也是同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