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种继暗杀事件及藤原氏与伴伯二氏

一、藤原种继暗杀事件及藤原氏与伴伯二氏

前一节中提到,延历四年(785年)九月,长冈京还在建造之时,担任营造使长官的中纳言藤原种继遭贼人突袭而横死,随后便引发了“废太子之狱”事件。当时,桓武天皇行幸平城京,不在长冈京内。因为皇女朝原内亲王作为斋宫[42]被送往伊势,所以桓武天皇移驾平城为皇女送行——凶案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续日本纪》记载:

(藤原)种继为贼射薨,车驾归自平城。捕获大伴继人、大伴竹良等党羽数十人,推鞠之,并皆承伏。依法推断,或斩,或流。其(藤原)种继,参议式部卿太宰帅[43](藤原)宇合之孙,(桓武)天皇甚委任之,中外之事皆取决焉。初首建议,迁都长冈,宫室草创,百官未就,匠手巧夫,日夜兼作。至(桓武天皇)行幸平城,太子(早良亲王[44])及右大臣藤原是公、(藤原)种继等,并为留守。照炬催捡,烛下被伤,明日薨于第,年四十九。(桓武)天皇悼惜之,诏赠正一位左大臣。

《续日本纪》后文中还记载:大同四年(809年),平城天皇[45]下诏,追赠藤原种继为太政大臣。

《日本纪略》中,对于这件事的记载如下:

延历四年(785年)九月乙卯(廿三日),中纳言兼式部卿近江按察使[46]藤原种继,贼袭射,两箭贯身。

延历四年(785年)九月丙辰(廿四日),车驾至自平城云云,(藤原)种继已薨,乃诏有司,搜捕其贼云云,仍获(大伴)竹良并近卫伯耆桴麻吕、中卫牡鹿木积麻吕。敕右大辨石川名足等推勘之。

(伯耆)桴麻吕欤云:主税头大伴真麻吕、大和大掾[47]大伴夫子、春宫少进[48]佐伯高成,及(大伴)竹良等同谋。遣(伯耆)桴麻吕、(牡鹿)木积麻吕,害(藤原)种继云云。

(大伴)继人、(佐伯)高成等并欤云:故中纳言大伴家持相谋云,宜昌大伴、佐伯两氏,以除(藤原)种继,因启皇太子,遂行其事。

穷问自余党,皆承伏。于是,首恶左少辨大伴继人、(佐伯)高成、(大伴)真麻吕、(大伴)竹良、(大伴)凑麻吕、春宫主书首[49]多治比滨人,同诛斩。及射(藤原)种继者,(伯耆)桴麻吕、(牡鹿)木积麻吕二人,斩于山崎南河头。又右兵卫督五百枝王[50]、大藏卿[51]藤原雄依,同坐此事。五百枝王,降死流伊予国。(藤原)雄依及春宫亮[52]纪白麻吕、(大伴)家持息[53]右京亮[54](大伴)永主,流隐岐。东宫学士[55]林稻麻吕,流伊豆。自余随罪亦流。

延历四年(785年)九月庚申(廿八日)诏曰云云:中纳言大伴家持、右兵卫督五百枝王、春宫亮纪白麻吕、左少辨大伴继人、主税头大伴真麻吕、右京亮同(大伴)永主、造东大寺次官林稻麻吕等,杀式部卿藤原朝臣(藤原种继),以谋倾覆朝廷,奉早良亲王为君。

(大意)延历四年(785年)九月二十三日夜亥时,因杀藤原朝臣(藤原种继)事,勘赐申:藤原朝臣(藤原种继)在则不安,为扫退此人,劝皇太子(早良亲王),皇太子(早良亲王)准许。于是,近卫伯耆桴麻吕、中卫牡鹿木积麻吕二人为杀。申云云。

是日,皇太子(早良亲王)自内里归于东宫,即日戌时,出置乙训寺。是后太子(早良亲王)不自饮食,积十余日,遣宫内卿[56]石川恒守等,驾船移送淡路。比至高濑桥头,已绝。载尸至淡路云云。(中略)

又传,遣近卫伯耆桴麻吕等,就柩前,告其状,然后斩绝。

延历四年(785年)十月,庚午(八日),告山科(天智天皇)、田原(光仁天皇)、佐保山(圣武天皇)陵,以废太子之状。

《水镜》中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延历四年(785年)八月,桓武天皇行幸奈良旧都,(中略)中纳言藤原种继留守长冈新都。皇太子桓武天皇御弟早良亲王派人暗杀了藤原种继。

事件的起因是:桓武天皇时常四处行幸,便将政事委托给皇太子早良亲王。天应二年,即延历元年(782年),早良亲王任命佐伯今毛人为宰相(即参议)。然而,桓武天皇巡幸归京后,藤原种继上奏道:“佐伯今毛人担任参议之事不合旧例。”于是,桓武天皇撤销了佐伯今毛人参议的职位,并赐予了三位的官阶作为补偿。早良亲王为此深感遗憾,便对桓武天皇说:“请把藤原种继交给我吧!”桓武天皇没有答应。从那以后,桓武天皇也不再将政务委托给早良亲王了。于是,早良亲王对藤原种继心怀怨恨,一直寻找时机,想要除掉此人。终于等到这次桓武天皇离京,早良亲王便找人暗杀了藤原种继。(中略)

事发之后,桓武天皇将早良亲王幽禁在乙训寺。延历四年(785年)十月十八日之前,早良亲王还没有去世。后来,桓武天皇将早良亲王流放至淡路国,早良亲王在流放途中死于山崎附近。

根据以上记载,皇太子早良亲王对藤原种继心怀怨恨的原因是“藤原种继阻挠早良亲王提拔佐伯今毛人担任参议”一事。早良亲王作为皇太子,自己对臣子的恩典,却因权臣的阻挠而被取消,算得上奇耻大辱了。不仅如此,桓武天皇此前曾将政务委托早良亲王处理,从那以后也不再有了。可见藤原种继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所以《续日本纪》用了“中外之事,皆取决焉”来形容藤原种继。藤原种继权势日盛,恐怕暗中也在筹谋废太子之事。

话说早在称德天皇晏驾之时,藤原种继的叔父藤原百川力排众议,迎立光仁天皇即位,也因拥立之功而数次升迁,最终官居参议中卫大将式部卿(掌管政事、近卫兵权以及朝堂礼式),权势盛极一时。在藤原百川的谋划之下,光仁天皇的皇后井上内亲王被废。废后一事的内情,虽然已经无从知晓,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因为她不是出自藤原氏。然而,她所生的皇子早良亲王[57],却被桓武天皇依照光仁天皇的命令册立为皇太子。藤原百川对此无可奈何,心知自己对井上内亲王的所作所为,如果有朝一日早良亲王即位,必然会祸及藤原家子孙,心中因而忧虑不已。(可参考《水镜》)

光仁天皇宝龟十年(779年)七月,藤原百川薨逝,但他的担忧却并没有因此而消除。藤原家的后人们也默默担心着这件事,心中暗暗盘算着伺机废掉早良亲王的太子之位。

既然双方心有嫌隙,那么遇到事情就更容易起冲突。早良亲王也担心自己重蹈井上内亲王的覆辙,遭受藤原家的算计,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特别是藤原氏得势专权,早良亲王有心压制,其间必然冲突不断。

而大伴、佐伯两家,自古以来就是担任朝廷内外守卫的重臣,却因藤原氏的崛起而失势。他们必然也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立下功勋,获得与藤原氏相同的地位。从史书中也能看出,每当国有战事,这两族之人必然挺身而出,为国效力,以振家威。

所以,无论是大伴一族看来,还是在大伴家持本人看来,藤原氏庶出的藤原种继与自己同为中纳言,对方却有着执掌国中大事的权力,大伴家持心中愤懑不平,也是人之常情。

大伴家持身为春宫大夫,自天应年间以来,一直侍奉于皇太子早良亲王身侧,情谊自然不浅。不管是出于君臣之谊,还是出于自己的家世地位,对于大伴家持来说,借鉴古例,筹谋未来,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佐伯氏一方,将皇太子早良亲王与藤原氏之间的嫌隙看在眼中,自然也会主动迎合早良亲王的心意。就这样,大伴、佐伯二氏与早良亲王之间,不知不觉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一点,从早良亲王破格提升佐伯今毛人为参议一事就能看出端倪。

然而,藤原种继何其机敏,马上就看出大伴、佐伯二氏针对藤原氏,尤其是针对自己的意图,便向桓武天皇奏报了此事(此次奏报并非谗言,而是直言)。这样一来,不仅破坏了早良亲王的计划,更让早良亲王失去了掌管政事的权力(虽然藤原种继并没有上奏削夺早良亲王的权力)。

这件事表面上是藤原种继对早良亲王一党出手,但当时废立太子的形势已经初露端倪。早良亲王被废之后,继任太子便是桓武天皇第一皇子安殿亲王。安殿亲王的生母是皇后藤原乙牟漏——内大臣[58]藤原良继之女。藤原良继是藤原种继的伯父,安殿亲王妃又是藤原百川的女儿藤原带子,后来藤原种继的女儿藤原药子也得到安殿亲王的宠幸(后来引起“药子之乱”,详见第二章第三节),所以册立安殿亲王为皇太子,是完全符合藤原家族的期待的。

所以,迁都长冈,恐怕也有对废太子一事的考量。《续日本纪》载“首建议迁都长冈”——日本历代迁移皇居,必然事出有因,参看前朝史书及后来的“药子之乱”便可知晓。况且史书记载“日夜兼作云云,照炬催捡”——藤原种继既是迁都的建议者,也是建都的负责人,时至寒冬依然“日夜兼作”,尚且还能看作出自“希望早日竣工”的热忱,但“宫室未就”,就让桓武天皇移驾新都——事出突然,必有内情。恐怕是因为一旦竣工,就要宣布废立太子之事,这在一部分人心中,已经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恐怕连皇太子早良亲王都有所感知,更别说大伴、佐伯二氏了。这事在大伴、佐伯二氏眼中,仿佛已经是必成的事实一般,与其被废,不如先发制人,以清君侧。所谓走投无路,以命相搏,所以才会出现暗杀一事。

《续日本纪》《日本纪略》等书记载,大伴家持在事发前二十多天薨逝,去世二十多天还未下葬——可见当时情势之紧急。不过,曾得到早良亲王赏识的佐伯今毛人,当时却与藤原种继一起在长冈担任新都营造使,与暗杀之事毫无牵连,非常不可思议;曾经因藤原种继的一句话而失去参议之职,现在还能一同担任新都营造使,则更加不可思议。虽说官员的任免不管内情如何,表面上都是出自桓武天皇的圣裁,但这次任免或许是藤原种继担心自己迁都的主张受到非议,所以故意推荐了佐伯今毛人一同担任新宫营造使也未可知。这位佐伯今毛人,在延历三年(784年)十二月,被破格提升为参议,可见深受桓武天皇信任。

暗杀事件的执行者伯耆桴麻吕等,先在藤原种继灵前告罪后,才伏法受诛,可见桓武天皇对藤原种继哀悼之深。即便是藤原种继去世之后,无论是他在藤原氏一族之中的地位,还是桓武天皇对他的恩宠,依然余威犹存。《后日本纪》“和气清麻吕传”中记载:

长冈新都,经十载,未成功,费不可胜计。(和气)清麻吕潜奏,令上(桓武天皇)托游猎,相葛野地,更迁上都。

即便是和气清麻吕这样的当世名臣,在提到与藤原种继生前主张相关的事宜时,都要避人耳目,私下奏报,可见藤原种继余威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