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和废太子之变

三、承和废太子之变

嵯峨上皇下葬后第二天,就发生了一件大事。《续日本后纪》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十七日条记载:

是日[14],春宫坊带刀伴健岑、但马权守从五位下橘逸势等谋反。事发觉,令六卫府固守宫门并内里(大内),遣右近卫少将藤原富士麻吕、右马助佐伯宫成,率勇敢近卫等,各围(伴)健岑、(橘)逸势私庐。于时,伊势斋宫主马长伴水上,来在(伴)健岑庐,有嫌疑,同被捕。又召右近卫将曹伴武守、春宫坊带刀伴甲雄等,令解兵仗,并五个人分付左近卫、左卫门、左兵卫三府,并令杻禁。仰左右京职,警固街巷,亦令固山城国五道,遣守宇治桥、大原道、大枝道、山崎桥、淀渡。先是,弹正尹三品阿保亲王缄书,上呈嵯峨太皇太后(仁明天皇生母橘嘉智子)。太后(橘嘉智子)唤中纳言正三位藤原朝臣良房(即藤原良房)于御前,密赐缄书,以转奏之。其词曰:今月[15]十日,伴健岑来语云,嵯峨上皇,今将登遐,国家之乱,在可待也,请奉皇子(恒贞亲王),入东国者。书中词多,不可具载。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庚戌,十八日,遣参议左大辨正躬王、参议右大辨和气朝臣真纲(即和气真纲)于左卫门府,推勘橘逸势、伴健岑等谋反之由。日暮不得问究。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十九日,穷问罪人,奏其日记,捕春宫坊舍人伴氏永,付右卫门府,以(伴)健岑之徒弟也。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壬子,二十日,遣左大辨正躬王、右大辨和气朝臣真纲(即和气真纲)于左卫门府,拷问(伴)健岑、(橘)逸势等。

《水镜》记载: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十七日,平城天皇御子,阿保亲王者,送文书于嵯峨太后(橘嘉智子)御前,曰:“春宫之带刀,名曰(伴)健岑者来访,言太上天皇(嵯峨)已失,世中将大乱,请奉东宫(恒贞亲王)于东国。”忠仁公(藤原良房谥号)时为中纳言。太后(橘嘉智子)命其将阿保亲王之御文,奉于帝(仁明)前。此事乃但马权守橘逸势之谋划,东宫(恒贞亲王)不知。

由此可见,嵯峨上皇驾崩之后,确实是马上就发生了谋反事件。而《续日本后纪》中记载的七月十日伴健岑等人已有谋划的细节应该也是实情。因为这件事,仁明天皇决定废太子。《续日本后纪》记载: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乙卯,二十三日,敕使左近卫少将藤原朝臣良相(即藤原良相),率近卫三十人(《日本纪略》记载为四十人),围守皇太子(恒贞亲王)直曹(于时天皇权御冷然院,皇太子从之),唤集带刀等,令脱兵仗,积置于敕使前。又直曹前右兵卫阵下,张幄一宇,散禁坊司及侍者带刀等于其中。自余杂色诸人,散禁于左右卫门阵。又遣左卫门权佐藤原岳雄,右马助佐伯宫成等,率近卫,唤绊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参议文室秋津,幽于院中,各异其处。

是日,诏曰:现神大八洲国所知倭根子天皇诏宣御命,亲王诸王、诸臣百官人等、天下公民、众闻食宣:不虑之外,太上天皇(嵯峨)御崩,尚无昼夜,哀迷焦思。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岑,乘隙与橘逸势合力,构成逆谋,倾亡国家。皇太子(恒贞亲王)不知其事,因不善人而相累。又多人云:先先令法师等,行诅咒事。又近日亦有某人云,属坊人等有谋,若推究其事,恐多非善事。加以顾后太上天皇(淳和)之厚恩,不知究求其事。今思直停皇太子(恒贞亲王)之位,彼此无事,善有思。又太皇太后(橘嘉智子)御言,故是以赐停退皇太子(恒贞亲王)之位,又可知事因人为,大纳言藤原爱发废职京外,降中纳言藤原吉野为太宰员外帅,降春宫坊大夫文室秋津为出云国员外守,任赐宥赐。(中略)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丙辰,二十四日,废皇太子(恒贞亲王),刃四口纳袋,付敕使右近卫少将藤原朝臣富士麻吕(即藤原富士麻吕),进藏人所,二口纳珠绳,二口纳帛袋。敕遣使于嵯峨山陵,告废太子状。(中略)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戊午,二十六日,集废坊诸人于右卫门阵庭。诏曰:(中略)搜求事理,于皇太子(恒贞亲王)无所避之,因兹皇太子(恒贞亲王)(中略)退毕,相随人等其罪不轻,须随法定罪,然而,御心有所思,殊宽免之。坊司并品官、佐官以上,及侍人、藏人、诸近仕者等,又司长以上皆当流罪。

春宫大进藤原高直被降为骏河国权介,以下六十余人被贬。橘逸势被革除本姓,贬为非人,流放伊豆国。伴健岑被流放隐岐国。橘逸势被革除本姓,是为避嵯峨太后(橘嘉智子)的讳。《续日本后纪》承和九年(842年)八月条记载了皇太子(恒贞亲王)被废时的状况:

承和九年(842年)七月甲戌,十三日,遣参议正躬王,送废太子(恒贞亲王)于淳和院。备前守纪长江,自院逢迎。其仪,驾小车出禁中,到神泉艮角,驾牛车。先是,童谣曰:天打琵琶,玉儿牵枯坊,牛车善,辛莒之华。

《水镜》在前面谋反的记录后继续记载:

东宫(恒贞亲王)畏惧,请辞太子。帝(仁明天皇)曰:此事乃(伴)健岑一人谋划,东宫无罪,无须多虑。于是,东宫不变。(中略)帝(仁明天皇)行幸冷泉院以避酷暑,东宫(恒贞亲王)觐见。不知何处传来帝令:因(伴)健岑教唆东宫,故将东宫宫司、带刀、近侍等百余人抓捕,并将东宫移至淳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