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叛乱的经过
关于这次叛乱,许多书籍都记载:
平将门与藤原纯友相偕登上比叡山。平将门遥望皇宫,野心勃发,道:“我乃皇孙,应为天子。卿自藤家,当为关白!”于是,相约起兵谋反,东西呼应。
不过,这种说法十分可疑。因为平将门起兵叛乱,妄图倾覆朝政,原本就是一件痴人说梦的事情,他本人虽然有皇室血统,但毫无威望,不过就是东国的一介武夫。如此口出妄言,藤原纯友就算再愚笨,也不可能信以为真。想必只是因为当时东西两边同时起兵,过于凑巧,后人才编造了这样的故事。
所以,撇开这些“传说”的部分,《将门记》(收录于《群书类丛》)《今昔物语集》等叙述该事件如下:

平将门
桓武天皇皇孙高望王,生有六子[46],后成为常陆、上总、下总等国显贵。即长子平良望,后改名为平国香,任常陆大掾。后来坂东平氏中的大掾氏,就是他的后代。次子平良将,为镇守府将军,也就是平将门的父亲。三子平良兼,任下总介。四子平良广,任镇守府将军。接下来就是村冈五郎平良文,最后是有子六郎平良持。
平将门自弱冠之年,就上京从仕,跟随在藤原忠平身边,希望借助藤原忠平的扶持,升任检非违使。然而,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只担任了宫中警卫,便悻悻返回了家乡。回乡之后,平将门因故与前常陆掾源护之子源扶起了冲突。源护便向姻亲平良正等人求援。平良正虽为平将门同族,但因为此事,与平将门起了冲突。此外,平将门还曾因为庄园领地的问题与叔父平良兼发生争执,又因为一个女人与伯父平国香结下仇怨。
于是,平将门大怒,与其他平氏大战了一场。最开始,他打了败仗,但很快又卷土重来,居然大获全胜,将源护等人赶到了外地。源护将平将门之乱上奏朝廷,朝廷命平将门与源扶进京对质。平将门在命令还没送达之前,就主动上京申诉。朝廷以平将门“私斗”为由,免除了他的官职,并责令返乡。
当时,平国香的儿子平贞盛正好在京都任职,日常也能出入王公大臣的府邸。所以平将门认定,是平国香父子故意进谗,目的是夺取自己名下的庄园。于是,平将门一心等着平贞盛回乡,伺机报仇。
天庆二年(939年)十二月,平将门带领弟弟御厨三郎平将赖、大苇原四郎平将平、五郎平将为、六郎平将武等一族部将,攻入常陆国府,平贞盛得以逃脱。随后,平将门等人占据了平国香的庄园(领地),考虑到平贞盛如果入京禀报朝廷,自己肯定难逃责罚,于是,派人四处搜查平贞盛的下落,却没有找到。
当时,武藏权守兴世王(从四位下村田之子)、武藏介源经基二人,也因国务与武藏国足立郡郡司判官代武藏武芝发生冲突。平将门前往武藏国打算进行调停,谁知武藏武芝的部下趁机突袭源经基。于是,平将门顺势占领了国司府衙。这时候,兴世王劝说平将门:“掠一国,与掠坂东,其罪同也。”平将门十分赞同,于是,先后攻入上野、下野,将国司赶走,夺取印鉴。于是,附近各国纷纷将此兵变奏报朝廷。
在此之前,源经基已经前往京城,上奏平将门叛乱之事。朝廷派出右卫门权佐源俊、左卫门尉高阶良臣、勘解由使主典阿苏广远三人作为“东国推问使”前往东国。可三人左右推托,迟迟没有出行,大约是心生畏惧,不敢前往吧。

源经基
后来叛乱越发严重,天庆三年(940年)正月,朝廷解除了三位“东国推问使”的职务,另外任命了东海、东山、山阳三道追捕使,东海道是从四位下藤原忠舒,东山道是从五位下小野维干,山阳道是正五位下小野好古。同时,还派遣使者前往神宫,祈求早日平定东国。
《太神宫诸杂事记》中记载:
天庆三年(940年)二月九日,被进于二所太神宫种种宝物等,是东贼平将门、西贼藤原纯友,可被追讨之由。依祈愿也,使参议从三位大中臣祭主赖基(即大中臣赖基)也。
指的就是这件事。
同年,即天庆三年(940年)二月十一日,朝廷向东海、东山各国,下发了如下公文:
太政官符
东海、东山诸国司应拔有殊功辈加不次赏事。
右平将门,积恶弥长,宿暴暗成,猥招乌合之众,只宗狼戾之事,窘国宰而夺印玺,领县邑而事抄掠。轻狭之党,愚蠢之徒,或欲免一朝之辱,自赴劝诱之属,或拟延片刻之命,多入劫掠之中。(平)将门不顾微分,还忘朝宪,遂恣逆乱之意,更挟窥觎之谋,纵有带甲之千万,何犯画象之化?纵有骁勇之敷百,何越纡带之城?独知井底之广,空忘海外之守。开辟以来,本朝之间,叛逆之甚,未有此比。适怀异心之志,空愚殄灭之诛,皇天自可施天诛,神明何有秘神兵。抑一天之下,宁非王土,九州之内,谁非公民。官军黠虏之间,岂无忧国之士乎?田夫野叟之中,岂无忘身之民乎?
左大臣宣:奉敕,宜仰国宰,若杀魁帅者,募以朱紫之品,赐以田地之赏,永及子孙,传之不朽。又斩次将者,随其勋功,赐官爵者。诸国承知,依宣行之,普告遐迩,令知此由。符到奉行。
天庆三年(940年)正月十一日
右少辨正五位下兼内藏头源朝臣相职(即源相职)、员外从五位下左大史尾张宿祢言鉴(即尾张言鉴)奉
然而,在远江、伊豆等国国司签署接收之后,公文使卜部松尾在骏河国境内被叛贼夺取了官符。此外,卜部松尾见到骏河国叛民还破坏了岫崎关,并围困国分寺,抢夺财物,滥杀平民,于是,赶紧写了急报上奏朝廷。
于是,朝廷重新安排参议修理大夫藤原忠文为右卫门督,任征夷大将军。天庆三年(940年)二月八日,朱雀天皇驾临紫宸殿,赐藤原忠文节刀。《古事谈》等记载:
当日,藤原忠文还在用餐,听说朝廷下了追讨叛贼的圣旨,赶紧扔下筷子,进宫面圣。受了天皇赐下的节刀后,他没有回府,直接领兵出发。
藤原忠文为征夷大将军,其弟刑部大辅藤原忠舒、从五位下源经基为副将,其他还有右京亮藤原国干、大监物平清基、散位源就国等同行相助。
海贼追捕那边,以太宰大贰小野好古为首,藤原庆幸、大藏春实等为副,率领兵船二百余艘,向伊予国进发。小野好古在出发之前,向命妇清子赠了一首和歌:
相知日已久,临别何依依。唯愿此身存,或可再逢君。
天庆三年(940年)正月二十二日,朱雀天皇命净藏贵所(三善清行之子,出家为僧)在比叡山楞严院,修大威德法二十一日,祈求平定叛贼。

藤原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