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遣遣唐使

一、派遣遣唐使

承和元年(834年)正月,仁明天皇封参议右大辨藤原常嗣为持节遣唐大使,弹正少弼兼美作守小野篁为副使,并设判官四人,录事三人随行。

藤原常嗣

承和二年(835年)三月,仁明天皇命太宰府准备绵甲一百领(件)、胄一百口、袴四百腰,以备遣唐船不时之需。

承和三年(836年)二月,仁明天皇于北野祭拜天神地祇,为遣唐使祈福。承和三年(836年)四月,仁明天皇于紫宸殿为藤原常嗣、小野篁等饯行,并命五位以上大臣以《赐饯入唐使》为题赋诗。当时的盛况,被记录在《续日本后纪》中:

于时大使(藤原)常嗣朝臣欲上寿,先候进止,敕许讫。(藤原)常嗣朝臣避座而进,唤采女二声。女擎御杯来授陪膳采女。(藤原)常嗣朝臣跪唱平,(仁明)天皇为之举讫。行酒人进赐(藤原)常嗣朝臣酒,即跪受饮竟。自南阶降,拜舞还座。既而群臣献诗,别有御制。大使(藤原常嗣)赐而入怀,退而拜舞。赐大使(藤原常嗣)御衣一袭、白绢御被二条、砂金二百两,副使(小野篁)御衣一袭、赤绢被二条、砂金百两,皆渊醉而罢。

而后,朝廷又向五畿七道的名神进献奉币,祈祷遣唐一事的平安。此外,仁明天皇又赐遣唐使节刀,并借此机会追封此前入唐并逝于大唐的留学生八人。其中,追封故入唐大使藤原清河从一位,追封故留学生安倍仲满(即安倍仲麻吕)正二位。安倍仲满在大唐担任金紫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兼御使中丞及北海郡开国公,逝世后被大唐追封为潞州大都督(此前已更名为晁衡)。

遣唐使一行从京都出发以后,仁明天皇还派右近卫中将藤原助前往摄津国难波港慰劳遣唐使一行。

然而,遣唐使一行从难波出发后,京畿地区狂风暴雨,破坏房屋无数。仁明天皇派遣特使前往祭拜山阶(天智天皇)、田原(光仁天皇)、柏原(桓武天皇)、神功皇后四处皇陵,祈祷遣唐使一行平安。

藤原清河

同年,即承和三年(836年)闰五月,仁明天皇担心遣唐使一行被海浪冲到新罗国,于是命武藏权大掾纪三津从太政官处领取写给新罗国执事省的文书,出使新罗。

第二年,即承和四年(837年),纪三津回国复命,新罗国回复显示纪三津称自己是为了两国建交而出使(没提遣唐使之事)。纪三津没有完成使命,所以被革除了官职。

而遣唐使一行因为上文中的暴风雨,第一船漂到了肥前国,第二船漂到了肥前国松浦郡,第三船和第四船则在海上被击碎,只有小部分人漂到了肥前或者对马,大半都在海上丧生。

仁明天皇任命右中辨伴氏上为造船长官,木工三岛岛继为造船次官,将他二人派往太宰府。遣唐使则先一步返回了京都。

承和四年(837年),遣唐使再次从京都出发。仁明天皇和上次一样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饯行仪式,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然而,这次遣唐船从肥前国松浦郡旻乐埼出海,再次遇上风浪,第一船与第四船漂到壹岐,第二船漂到值贺岛,所有人都历尽艰辛才得以靠岸。

太宰府及遣唐使将海上的艰辛上奏仁明天皇。于是,第三次出发时,仁明天皇下令:从遣唐使出发到回朝期间,五畿七道各国都必须转读《海龙王经》与《大般若经》。

遣唐使一行出发时,副使小野篁称病不发,勘发遣唐使右近卫中将藤原助向仁明天皇上奏此事。小野篁因此获罪。《续日本后纪》承和五年(838年)十二月条记载:

承和五年(838年)十二月十五日,敕曰:小野篁,内舍纶旨,出使外境,而称病故不遂国令,准据律例,可处绞刑,宜降死罪一等,处之远流,仍配流隐岐国。

初造舶使造舶之日,先自定其次第,名之非古例也,使等任之,各驾而去。一漂回后,大使(藤原常嗣)上奏,更复卜定,换其次第。第二船改为第一,大使(藤原常嗣)驾之(因第一船略有漏水),于是,副使(小野)篁怨怼佯病而留,遂怀幽愤,作《西道谣》,以刺遣唐使之役也。其词牵与多犯忌讳,嵯峨上皇览之,大怒令论其罪,故有此窜谪。

《水镜》记载:

(前略)数度欲遣小野篁于唐,而其称病不出,并作文讽刺遣唐之行,称之无益于民。嵯峨法皇观之大怒,遂处流放。承和六年(839年),小野篁流放隐岐。

“我向茫茫岛上行,生涯从此类浮萍。孤舟一棹成千里,借语渔人告友朋。”

这首诗就是小野篁当时所作。

承和六年(839年)八月,遣唐使等率领七艘大船,从大唐返回肥前国生属岛。承和六年(839年)九月,遣唐使一行抵达京师。《续日本后纪》记载:

承和六年(839年)九月甲午,十六日,遣唐持节大使参议正四位下行左大辨兼太宰权帅藤原朝臣常嗣(即藤原常嗣)进节刀。

承和六年(839年)九月乙未,十七日,(仁明)天皇御紫宸殿,右大臣藤原三守,奏大唐敕书,独召大使(藤原)常嗣,升至东阶,天颜咫尺,敕曰:远涉危难之途,平安归来,嘉赐大坐。(藤原)常嗣称唯,拜舞庭中。更召殿上置酒焉,于时使旨及路中艰难,一一以闻。内侍持御被一条、御衣一袭伫立,大臣(藤原三守)命(藤原)常嗣朝臣云:今敕,汝衔国令,远涉沧海,每闻险难,怜愍殊深,仍赐缠头物。即称唯。赐御被,拜舞退出。

随后,仁明天皇将遣唐大使藤原常嗣升至从三位,将判官长岑高名升至从五位上,判官菅原善主升至从五位下,并追封在大唐去世的判官藤原丰并为从五位上,可见当时朝廷对遣唐之事的重视。

承和六年(839年)十月,朝廷将遣唐使带回来的大唐物品进献神宫,并在建礼门前建了三个帐篷,让内藏寮官人及内侍等在此售卖遣唐使带回来的大唐货品,并称之为“宫市”。

《神皇正统记》记载:

遣唐使(中略)归朝之后,将彼国宝物于建礼门前设市出售,并赐群臣。

多年之后,这件事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可见当时的盛况。

本次出使的第二船于承和七年(840年)六月归国。《续日本后纪》记载:

遣唐第二舶,海中遇逆风,漂着南海贼地,相战之时,所得兵器,五尺矛一枚等献之,不似中国之兵仗。

可见他们确实是漂到了南洋的蕃地后才回来。

通过以上记录,可以看到当时遣唐使往返两国,耗资巨大,举国上下为之烦劳。所以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年)任命菅原道真为遣唐使时,菅原道真上表劝谏,于是,从此废除了遣唐使制度(参照第六章第三节)。

菅原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