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明天皇抱恙、诵经修法及僧正[24]遍昭

三、仁明天皇抱恙、诵经修法及僧正 [24]遍昭

嘉祥三年(850年)二月朔,《续日本后纪》记载:“圣躬不豫,皇太子(田邑亲王)侍殿上,公卿尽候。”可见当日仁明天皇卧病,且症状不轻。

之后,《续日本后纪》嘉祥三年(850年)二月五日条记载:

御病殊剧,召皇太子(田邑亲王)及诸大臣于床下,令受遗制。遣四卫府及内竖等,或赐御衣,或赐棉布,分散四方,诵经诸寺,左右马寮御马六匹,奉鸭上下、松尾等名神。放诸鹰犬及笼鸟,唯留鹦鹉。又下知近江国,禁诸杀生,缘梵释寺修延命法也。请僧纲十善师及有验者于御帘外,令奉加持。以绢十二匹,为续命幡,悬十二大寺刹。云云。

可见当时仁明天皇已经病重。

《续日本后纪》嘉祥三年(850年)二月六日条记载:

大法师真顶与北山灵验修士观善特许进入御帘之中,作法加持。观善起誓:若御病不除,则不起座,不复饮食。

从中也可窥见僧人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嘉祥三年(850年)二月十五日,朝廷召名僧六十名于紫宸殿,转读《大般若经》三日。并召天台座主圆仁及定心院十禅师等于仁寿殿,修“文殊八字法”。

嘉祥三年(850年)二月二十二日,朝廷召三论宗少僧都实敏、法相宗大法师明诠、天台宗大法师光定、总持门大法师圆镜等于清凉殿讲《法华经》。

嘉祥三年(850年)二月二十七日,朝廷派御使前往京都及平城四十九寺,命各寺悬挂续命幡四十旒,修延命法三日,并命真言宗僧人于丰乐院修“护摩法”。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五日,朝廷召集名僧百名于紫宸殿,转读《大般若经》三日,并画帝释像百幅,安放于百寺,以祈祷仁明天皇病愈。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十一日,朝廷召大法师道诠等,给仁明天皇行“永不杀生戒”,并修整破败寺院百所。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十九日,朝廷于清凉殿修“七佛药师法”,将七佛像悬挂于御帘前,将七重轮灯立于庭中,并在紫宸殿南庭为十位僧人剃度。在此之前,已经下诏命五百僧人剃度。像这样各大宗派为祈祷天皇病愈而竞相作法的盛况,可谓历代少有。

当天,即嘉祥三年(850年)三月十九日,仁明天皇落饰出家,同日,皇子中务卿宗康亲王、阿波守源多二人也一同落饰出家。所以后世儒学者评价仁明天皇过于沉湎佛事,也不是毫无缘由的。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二十一日,仁明天皇驾崩,享年四十一岁。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二十五日,仁明天皇被葬于深草皇陵。按照先帝(仁明天皇)遗诏,葬礼非常简朴,绫罗锦绣之类一律禁用,用布帛替代,鼓吹、方相等仪式也一律取消。

《续日本后纪》评述仁明天皇生平如下:

帝(仁明天皇)睿哲聪明,苞综众艺,最耽经史,讲诵不倦,能练汉音,辨其清浊。柱下漆圆之说,群书治要之流,凡厥百家,莫不通览。兼爱文藻,善书法,学淳和天皇之草书,人不能别也。并工弓射,屡御射场。至鼓琴吹管,古之虞舜、汉成两帝不之过也。留意医术,尽谙方经。(中略)帝从少小,圣体尪羸,然而,负扆(在位)之年,既登十八,仙龄之算,亦逾四十,求诸中古,应无惭德,盖由修善行仁,服食补养之力者欤。

这个评价算是简短而全面了。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二十八日,先帝(仁明天皇)近臣左近卫少将良岑宗贞出家并隐退。《文德实录》记载:

(良岑)宗贞,先皇(仁明天皇)之宠臣也。先皇(仁明天皇)崩后,哀慕无已,自归佛理,以求报恩,时人愍之。

后来,良岑宗贞成为僧正,就是著名的僧正遍昭。

第二年,即嘉祥四年(851年),仁明先皇第七皇子常康亲王及正三位藤原贞子落发出家,都是因为对先皇(仁明天皇)的哀思。特别是藤原贞子,《文德实录》记载:

僧正遍昭

(藤原)贞子者,先皇(仁明天皇)之女御(嫔妃),风姿魁丽,言必典礼,宫掖之内,仰其德行。(中略)先皇(仁明)崩后,哀慕追恋,不肯饮食,形容毁削,卧头之下,每旦有涕泣处,左右见之,不堪悲感。

同年,即嘉祥四年(851年)三月十日,右大臣藤原良房,招名僧于东都府邸,讲《法华经》。讲经完毕后,藤原良房与各位公卿一起,赋追思之诗词。《文德实录》记载:

往年,先皇(仁明天皇)有闻大臣(藤原良房)家园樱树甚美,戏许大臣(藤原良房),以明年之春,有玩其花,俄而仙驾化去,不遂游赏。(中略)先皇(仁明天皇)所期之春,今日是也。(中略)花是人非,不可堪悲。(中略)公卿大夫或赋诗述怀,或和歌叹逝。

从中可知仁明天皇圣德,颇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