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观察使及兵制改革
平城天皇意识到朝中官员的懈怠,于是,即位之初,就打算振兴朝堂。首先,他废除勘解由使,设六道观察使。当时的诏书如下:
朕以庸虚,谬承先业,(中略)伏惟先帝,(中略)谨读延历五年(786年)四月十一日诏下者,诸国庸调支度等物,每有未纳,交阙国用,良由国郡司递相怠慢,(中略)宜量其状迹,从事贬黜。所司宜作条例奏闻,公卿即依制旨,上一十六条事。自兹厥后,既经年所,空设宪章,未闻遵行。是则国郡官司不练之所致也。今为行十六条(这里的十六条,指的是第一章第四节延历五年四月所制条款),量置六道观察使,道别一人,判官一人,主典一人,所以移风淳风,易俗雅俗,激扬清浊,黜陟幽明也。其事有大小,使有轻重,自非国由废兴,政关成败,宜遣判官以下督察。云云。
从这份诏书的用词,就能看出平城天皇对这件事的重视。
其实早在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就曾向各国派遣巡查使,也曾设置勘解由使来监察国司。这次是更进一步,将观察使设为固定官职,以检查监督地方官员。观察使也认真监察,不再像以前一样流于形式,以下是一些实例。
当时,西海道每年入京的各种使者人数众多,给当地造成很大负担,山阳道观察使藤原园人查明状况后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规定:西海道府国司等五位以上官员,从此以后,除非任满解官,否则不许随意上京。朝廷准许了他的建议。
西海道是太宰府的所在地,承接着本国与大唐和新罗的外交往来。然而,有些官员即使没有紧要公务也随意上京。再加上当地是日本与海外进行贸易的场所,所以货品汇聚,品类繁多。因此,不少人假借公务之名因私往返。
此外,朝廷早已规定,对于各国山林河海的出产,官府和平民都可以采猎。但有些有权势的人却霸占山林,让百姓无法采猎。国司对这样的事情也不加制止。于是,根据某观察使的上奏,朝廷下令:从今以后,按照延历年间的规定,严惩违规之人,不可宽宥。特别是山岳之体,关系到国家仪容,必须要等到树木繁茂才可砍伐,绝不可以砍伐幼林。
山城国葛野郡大井川,河水暴涨,淹没了堤坝。这都是因为砍伐了河川源流的树木,让下流的田地失了灌溉之利。于是,朝廷命各国国司对同类土地严加管制,不论公私,严禁砍伐。
又有东海道观察使藤原葛野麻吕上奏,根据延历十七年(798年)的规定,将正税作为“出举”借贷给平民,借出稻谷,回收稻谷,已经是惯例。但各国收获时间有早有晚,应根据农时进行回收。此外,如果农民无力偿还,不得已将种子作为利息上交,这属于地方官员的失职。
于是,朝廷下令:根据各地收获时间回收利息,且禁止回收百姓的种子。
当时,朝廷还颁发了很多这样类似的制止官员贪腐、保护平民利益的诏书,官场的风气也为之一振。
虽然平城天皇是出于锐意改革的雄心,但“水至清则无鱼”,一旦律法严苛,并且要做到切实执行,就容易有宵小酷吏趁势而起——这是古往今来的惯例,当时也是一样。
对于这样的政策,有人欢喜,有人叹息。所以后世说起平城天皇的统治,有人评价为“政令烦苛”——这真是十分可惜。
当时,朝中有些官员为了取悦平城天皇,建议新修宫殿,《日本后纪》大同元年(806年)七月条记载:
大同元年(806年)七月甲辰,十三日,诏曰:比公卿奏,日月云除,圣忌将周,国家恒例,就吉之后,迁御新宫,请预营构者。此上都先帝所建,水陆所凑,道里惟均,故不惮蹔劳,期以永逸。栋宇相望,规模合度,欲使后世子孙,无所加益。朕忝承圣基,嗣守神器,更事兴作,恐乖成规。(中略)朕为民父母,不欲烦劳,思据旧宫。
于是,百官上表,称颂平城天皇圣德。
平安京是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左右才修建完毕的新宫,即便国家有“新君即位,新修宫殿”的惯例,但才一两年就再建新宫,实在于理不合。不过,由于当时平城天皇与皇太弟(弹正尹宫)不和,或许一部分人暗中有了迁都的想法(参看下节);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新皇(平城天皇)刚刚即位,马上就废除勘解由使、设置观察使等,不断推出新的律法,可能有弃旧立新的意思,所以为了迎合平城天皇,才提议修建新宫;还有一部分人是希望迁都,所以先提议新修宫殿,准备之后再趁势提出迁都(参看下节)。
虽然上表的臣子各怀心思,但平城天皇本人不忍放弃父帝(桓武天皇)苦心经营多年的平安宫,所以下发了上文中谢绝新修宫殿的诏书,这个处置算是十分得宜了。
于是,新宫营建的事情就此作罢,但政治改革还在继续。大同元年(806年)十月,关于各国进献贡女(采女)一事,《聚类国史》中记载了以下诏书:
大同元年(806年)十月壬申,十三日,敕:凡贡女事,明令条,皆限四十岁以下十三岁以上者。然年齿尚弱,心志未定。自今以后,采年三十以上四十以下无配偶者,或欲适人者,必令贡代。
次年,即大同二年(807年),采女进贡全面停止。
此外,大同二年(807年),废参议官,由观察使兼行参议官的职责,让熟悉各国官员优劣及民生民情的官员参政议政,以便朝廷更好地治理国家。
此外,朝廷将近卫府改为左近卫府,将中卫府改为右近卫府(这个变更一直延续到后世)。废除衙门府,并入左右衙士府,废除衙士府官员各六十名,设左右门部各一百人,此后所有城门宫门的禁卫、出入、礼仪及门籍、门榜的监察等,都由衙士府掌管,因此又叫左右靱负府。并且,近卫府等的近卫、兵卫等,从各四百人减至各三百人,使部从各三十人减至各十人。
早年曾有规定,东宫的舍人,从荫子(功臣之子或孙)中挑选仪容端正、能写会算之人担任。然而,后来时常有违规录用不识字之人的情况。于是,平城天皇下令禁止再有此类事情发生。
以前录用荫子时,先要核查户籍才能任用。但五位以上,家世尊贵,细查户籍,颇有不便。所以,规定此后不须勘察户籍,但如有冒名顶替,或以孙冒子之嫌,则须严查,并依法论罪。这样一来,荫子的任用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