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奏瑞与僧徒

二、奏瑞与僧徒

每当各国向朝廷上报凶变之事,朝廷都会下令寺僧读经,次数渐多。僧侣为了掩盖读经无效,于是,效仿官员开始奏报祥瑞等。

承和十五年(848年)六月,太宰大贰纪长江等上奏:管下丰后国大分郡拟少领膳伴家吉,献上一只从同郡寒川石上获得的白龟。百官上奏恭贺祥瑞。仁明天皇斥退曰:勿恃嘉祥(祥瑞)之美。于是,百官再次上奏:未闻祥符显庆埋没之先例。僧官等亦上奏:恭贺祥瑞。于是,仁明天皇终于接受,并将年号改为嘉祥。

在此之前,承和七年(840年),伊豆国上奏:该国贺茂郡有造作岛,原名上津岛;该岛的镇坐神是三岛大社的正后阿波神及三岛大社的御子神物忌奈乃命,所以请求新建神宫,供奉两位大神。因为承和五年(838年)七月五日夜晚曾起大火,上津岛左右海中火焰炎炎,如同野火,有十二童子,手持火炬,下海点火,立于潮头,如履平地。

于是,《续日本后纪》记载,承和七年(840年)十月,仁明天皇下诏:

奉授无位阿波神、物忌奈乃命,并从五位下,以伊豆国造作岛灵验也。

偶遇海岛火山爆发,就附会为十二童子点火,把这当作神明显灵,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可笑。然而,当时的僧侣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异象,都鼓吹为诸佛所为,可见当时迷信影响之大。

承和十一年(844年),文章博士春澄善绳、大内记菅原是善等,在大纳言藤原良房的授意下向仁明天皇谏言:

先帝(嵯峨天皇)曰:世间之事,每有物怪,寄祟先灵,是无谓者也。云云。

意思是说,每当有怪事发生,应遵循古训,君主、大臣谨言慎行,勤修德行,而不是一味命僧徒读经。然而,这封谏言并没有得到仁明天皇的认同。

菅原是善

另外,僧侣似乎也将奏报祥瑞当作博取圣宠的手段。嘉祥二年(849年)三月,为庆贺仁明天皇四十岁大寿,兴福寺的大法师等造圣像四十尊,抄《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四十卷,并转读[21]四万八千卷。除此之外,《续日本后纪》记载,僧侣们还奉上了以下贺品:

作“天人不拾芥”“天女罢拂石”“翻擎御药”“俱来祗候”及“浦岛子暂升云汉而得长生”“吉野女眇通上天而来且去”像,副之长歌,奉献。

《续日本后纪》记载,对于僧侣所奉长歌,仁明天皇评述道:

夫倭歌之体,比兴为先,感动人情,最在兹矣。季世陵迟,斯道已坠。今至僧中,颇存古语,可谓“礼失则求之于野”,采而载之。

从中可以看出仁明天皇见解卓然。

于是,仁明天皇让兴福寺的大法师等暂居右大臣藤原良房府邸,并派右近卫少将橘真直宣御旨,颁发赏赐。

后来,三河国守献上白马四十匹、牛四十头,栀子花四十斛[22],以恭贺仁明天皇四十大寿。药师寺的僧人则献上《药师经》[23]四十卷,为仁明天皇祝寿,仁明天皇对所有进献均有赏赐。

僧侣深受圣眷,主要是常年从大唐留学归来的僧侣不断带来各种新宗法——“新知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