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讨虾夷的准备

一、征讨虾夷的准备

第一节中藤原绪嗣奏章中所说的“方今天下所苦,军事与造作也”中的“军事”,指的就是征讨虾夷之事。这件事在前一册书中有详细的说明:光仁天皇年间,便有出征虾夷的计划。然而,功业未就,光仁天皇就驾崩了。桓武天皇继承先帝遗志,即位之初便颁下诏书,《续日本纪》延历二年(783年)条记载:

延历二年(783年)四月,辛酉,敕曰:如闻:“比年坂东八国[61],运谷于镇所,而将吏等,以稻相换其谷,代者轻物送京,苟得无耻。又滥役镇兵,多营私田。因兹,镇兵疲敝,不任干戈。”

稽之宪典,深合罪罚,而会恩荡,且从宽免。自今以后,不得更然,如有违犯,以军法罪之。宜加捉搦,勿令侵渔之徒肆浊滥。

这份诏书中明确表示,此前征东之战,均无功而返,其原因就在于国司、郡司等滥用镇守士兵。所以,桓武天皇为了杜绝这种弊病,申斥了官员。

在这份诏书之后,还有一份诏书:

延历二年(783年)四月乙丑,敕坂东诸国,曰:蛮夷猾夏,自古有之,非资干戈,何除民害。是知,加徂征于有苗,奋薄伐于猃狁[62]。前王用兵,良有以也,自顷年,夷俘猖狂,边陲失守,事不获已,频动军旅。遂使坂东之境,恒疲调发,播殖之辈,久倦转输。念兹劳弊,朕甚愍之,今遣使存慰,开仓优给。

在这份诏书之中,桓武天皇陈述了“发兵之举,实属无奈”的情由,以及对天下苍生的体恤怜悯。希望民众可以知悉,此次发兵,原本就是为了治国安民。

当时奥羽地区[63]的情况,文献中没有记载,但《续日本纪》延历二年(783年)记载:

延历二年(783年)六月,丙午朔,出羽国言:“宝龟十一年(780年),雄胜、平鹿二郡百姓,为贼所掠,各失本业,凋敝已甚。再建都府,招集散民,虽给口田,未得休息,因兹不堪备进调庸,望请蒙给优复,将息弊民。”敕,给复三年。

出羽国的雄胜、平鹿二郡,都是山地(与海边相对照而使用的说法),是虾夷最容易出没的地区,常年饱受其害。这份记录的时间是延历二年(783年),自宝龟十一年(780年)出兵讨伐虾夷之后,已经过了两年,从文中“未得休息”一词可知,战争的破坏并未得到恢复。于是,延历二年(783年),桓武天皇颁布了以下诏书,开始为出征做准备,《续日本纪》记载:

延历二年(783年)六月,辛亥,敕曰:夷虏乱常,为梗未已,追则如鸟散,舍则如蚁聚,事需练兵教卒,以备其寇掠。今闻:“坂东诸国,属有军役,每多尫弱,全不堪战。即有杂色之辈,浮宕之类,或便弓马,或堪战阵,每有征发,未尝差点。” 同曰皇民,岂合如此?

宜仰坂东八国,简取所有散位子、郡司子弟及浮宕等类,身堪军士者,随国大小,一千以下,五百以上,专习用兵之道,并备身装。即入色之人,便考当国。白丁免徭,仍勒堪事国司一人,专知勾当。如有非常,便即押领奔赴。云云。

正如诏书所说,虾夷原本是野居的蛮民,“追则如鸟散”,但放任不管时,又会“如蚁聚”,团结一致。一旦稍有松懈,之前如鸟兽散的蛮民,又会如鸟兽一般袭来,大肆杀掠;也会如同蚂蚁一般,集结起来,相互呼应。他们的猖獗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相对,历来从坂东征发的士兵,却是羸弱者居多,不堪一战。而那些能够骑马拉弓之辈,却不在征发之列,所以屡次出兵却无功而返。于是,桓武天皇颁发了这份诏书,命令散位及郡司等地方豪族的子弟加入征发之列,让这些强健善战的人去服兵役,以增强军队的实力。

延历三年(784年)二月,朝廷派兵出征虾夷。从三位大伴家持任持节征东将军,从五位上文室与企为副将军,外从五位下阿倍猨岛墨绳为军监。这位大伴家持,出身将门世家,父祖以上,数代都是征东大将军或者镇守将军,而阿倍猨岛墨绳则是入间宿祢[64],这两人都非常了解东北地区的状况。

延历四年(785年),陆奥国小田郡大领[65]正六位上九子部胜麻吕,因为之前征战有功,被授予外从五位下,可见是对这次出征军功的褒奖。然而,大伴家持等人这次出征的具体状况,正史中没有记载。不过,他们抵达陆奥国之后,商议征讨策略的情况,可以从《续日本纪》延历四年(785年)的记载中了解一二:

延历四年(785年)夏,四月,乙丑朔辛未,中纳言从三位兼春宫大夫陆奥按察使镇守将军大伴宿祢家持(即大伴家持)等言:“名取以南一十四郡,僻在山海,去塞悬远。属有征发,不会机急。由是,权置多贺、阶上(现本吉)二郡,募集百姓,足人兵于国府,设防御于东西,诚是,备预不虞,推锋万里者也。但以徒有开设之名,未任统领之人。百姓顾望,无所系心。望请建为真郡,置备官员。然则民知统摄之归,贼绝窥窃之望。”许之。

然而,同年,即延历四年(785年),大伴家持薨逝。不久之后,因受“废太子之狱”(详见本章第二节)连坐,大伴家持的子嗣被流放,可见他这次出征可能没有立功。

而朝廷方面,由于当时正处在迁都的重要时期,再加上“废太子之狱”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所以大伴家持去世后,朝廷并没有下旨任命继任者,只在延历五年(786年)八月,派佐伯葛城前往东海道,纪楫长前往东山道,分别配置判官[66]、主典[67]各一名,为出征虾夷检阅军队、验视兵器。

延历七年(788年)三月,朝廷命陆奥国将军粮三万五千余斛[68]运往多贺城,又下令东海、东山、北陆各国,延历七年(788年)七月之前将干粮二万三千余斛和盐一起运往陆奥国。同时,命东海、东山、坂东各国,于次年三月之前,将步兵骑兵五万二千八百余人送往陆奥国多贺城。

后来,桓武天皇又再次下诏,对征兵进行了详细指示:征兵时,首先征用以前从过军打过仗的,其次是常陆国的神贱[69](常陆国的鹿岛神社自古以来就是习武之地,所以神社领地内的百姓从小修习武艺。鹿岛神社供奉的神也因此被称为武神),最后便是以上两种人之外懂得骑马射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