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白职之始及“阿衡”事件
仁和三年(887年)十一月十七日,宇多天皇在大极殿举行了即位大典。
仁和三年(8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宇多天皇下诏:
(大意)文武百官,万机巨细,皆关白于太政大臣,然后奏下。
从此以后,“关白”这个词,就成了官职。
宇多天皇即位当天赐给藤原基经的诏书中写道:
先帝(光孝天皇)有遗托之命,况朕已为孤子,而思随教谕耳。卿若有所辞,朕小子不住世,不听政,而逃于山林,是所念也。
可见宇多天皇对藤原基经何其依赖。
藤原基经惶恐不安,于是,上表请辞。宇多天皇再次下诏抚慰,其中有一句:“宜以阿衡之任,为卿之任。”这份诏书是由文章博士橘广相草拟,左大臣源融宣诏。然而,文中“阿衡”二字,却引发了一场争议。
有一天,纪传博士藤原佐世见到了这份诏书,就问藤原基经:“天皇是不是让你停止摄政了?”
藤原基经回答:“没有啊。我请辞摄政,天皇不允,给了这封批示。”
藤原佐世说:“这个阿衡,虽然位高,但却不掌权。”
藤原基经听说之后,大为愤慨,却无能为力,便把马厩中的马放了好多匹出去,任由马匹在京中奔跑。行人都觉得奇怪。不久之后,这件事就传到了宇多天皇耳中,说藤原基经按照“阿衡之任”的指示,完全不管政事了。宇多天皇闻言,大吃一惊,说:“‘阿衡’这个词,是橘广相用的,朕不知情。”想要重新颁发诏书。
然而,仁和四年(888年)五月,藤原基经上表回奏,大意是:
去年(仁和三年,即88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圣旨中写道“宜以阿衡之任,为卿之任”,臣无法分辨“阿衡之任”与“关白”,心中疑惑甚久。最近听闻,此乃左大臣(源融)与明经博士等推荐的用词,“阿衡之任”是没有实际职权的名誉之职,我才知道这个职位虽然地位尊贵,却没有职权。把臣比作阿衡,实在愧不敢当,但没有职权这一点,却是臣一心所望。
此前仁和四年(888年)二月十九日,宇多天皇赐藤原基经随身舍人两人,左右近卫各四人,奉为准三后[14]。虽然先皇(光孝天皇)曾下过同样的圣旨,但新皇(宇多天皇)登基需要重新下旨,所以才会有“阿衡”那份诏书。藤原基经收到那份诏书之后,最开始并不知道“阿衡”的意思,所以还是和以前一样,万事关白,之后又被封为准三宫,尊荣至极,远超人臣之格。源融或许是对此心有不满,所以才用“阿衡之任”加以讽刺。也许不止源融,宇多天皇心中也有此意。
藤原基经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才作出这种举动,就故意将马匹放到京中,引起京中之人的惊异。
宇多天皇听到藤原基经扰乱京中的消息,大为诧异,于是,召集文章、纪传、明经等博士,咨询其对“阿衡之任”的意见。大家给出的回答都是:尊贵至极,但不掌实权。这便与藤原基经的期待相左,于是,宇多天皇重新下了一道抚慰的圣旨,大意如下:
太政大臣藤原朝臣(即藤原基经),于先之御世,助济国家,总摄朝政,又援立先帝(光孝天皇),保护朕躬,功大德高,远超古之周霍。朕即位之初,累代圣主犹仰其辅助之功,况乎末小子哉。所念万事倚赖委付,去年(仁和三年,即8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诏书云:万机巨细,皆关白于太政大臣,然后奏下。而藤原朝臣(即藤原基经)上表固执闲退之志,爰即令左大辨橘广相作敕答而下之。其结句“宜以阿衡之任,为卿之任”。而尚存疑,不肯视事,天下之务,皆尽拥滞。于是,使明经、纪传之道人等勘申云:“阿衡者,是殷世三公官名。三公者,坐而论道,无所典职。然而,以三公之贵,更烦碎之务,不再相闻。”然而,朕之本意,万政关白,欲赖其辅导,故下前诏。然奉旨作敕答之人橘广相加阿衡之词,已乖朕本意。(中略)朕甚惊异,更重述朕意,宣:太政大臣(藤原基经),自今以后,辅行众务,总赐应奏之事,可下之事,先必咨禀,朕将垂拱而仰其成。

橘广相
就此了结了此事。
在藤原基经看来,自己拥立光孝天皇登基,而光孝天皇将国家大事都全权委托给自己,天皇垂拱而治,是理所当然的。说得露骨一点,天皇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天下大事应该全都按照他的意志处置。后来立太子也是一样,虽然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但他力排众议,扶持太子登上皇位,那么也应当得到同样的待遇。而宇多天皇却有敬而远之之意,所以才会引起了这次“阿衡”事件。
因为这次事件,宇多天皇将橘广相停职,并处以重罪。
橘广相知道起因之后,心中对藤原佐世充满怨恨,发愿道:“我死后,愿化为恶犬,咬杀藤原佐世。”不久,藤原佐世的府邸附近出现了很多红色恶犬,“阿衡、阿衡”地乱吠、咬人。不久之后,橘广相就郁郁而终了。
《古今著闻集》等古书中记载:
当初,宇多天皇想要下诏处罚橘广相时,只有左中辨菅原道真一人主张:“橘广相无过,望天皇赦免。”拦下了处罚橘广相的圣旨。
后来菅原道真做梦,梦到橘广相向自己拜谢,并赠给自己三根金笏。菅原道真梦醒之后,觉得这是自己将来会位列三公的吉兆。
当然,这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不足为信。不过,菅原道真阻拦了降罪橘广相的圣旨一事,却是史实。
这件事表面上是宇多天皇为了平息藤原基经的怒气而降下了责罚橘广相的圣旨,但其实宇多天皇心中并不是真想责罚橘广相。而菅原道真替宇多天皇叫停了责罚,宇多天皇也因此知道了菅原道真的贤德。面对藤原基经,连天皇至尊也不得不违心讨好,但菅原道真却毫不畏惧地为橘广相抗争,能有这份胆识,可见菅原道真绝非寻常之人。所以前面的故事,大约也隐含了这层寓意。而菅原道真被藤原家的人敌视,应该也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宽平二年(890年)四月十六日,橘广相离世。宇多天皇派钦差前往橘府,追赠他为中纳言从三位,并赐谷仓院绢布,作为葬礼之费。橘广相生前引起了巨大的纷争,死后却得到宇多天皇如此恩典,可见其中必然另有隐情。
由于“阿衡”事件的延误,宇多天皇即位之后,一直没有更改年号。宇多天皇在重新下诏安抚藤原基经的同时,还下诏迎娶藤原基经之女——十七岁的藤原温子入宫,并于同年,即仁和四年(888年)十一月,册封藤原温子为女御,以此缓和同藤原基经的关系。
次年,即仁和五年(889年)四月二十七日,宇多天皇下诏,改元为宽平。
《日本纪略》记载:
天祚之后,及三年,改元之例,始于此时。
从中也能看出“阿衡”事件的影响之大。
当时,菅原道真任赞岐守,在当地赴任,收到改元的诏书后赋诗一首:
明王欲变旧风烟,诏出龙楼到海壖。
为向樵夫渔夫祝,宽平两字岁千年。
——《菅家文草》
诗中“欲变旧风烟”一句,似乎并不单指改元一事,联想到后来宇多天皇对菅原道真的重用,或许两人之间此时已经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