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清行的《意见封事》与当时的世态
上一节说到,醍醐天皇体恤民情,政绩斐然。然而,洪水、暴风、疫病、火灾等天灾人祸,从京都到地方,接二连三,频频发生,甚至需要天皇“减御膳”共度时艰。醍醐天皇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政务。于是,延喜十四年(914年),醍醐天皇下诏公卿、大夫,对政事各抒己见。当时,既有藤原时平之类的名臣,也有纪长谷雄之类的硕儒,他们应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唯独式部大辅文章博士三善清行所上《意见封事》,被收入《本朝文粹》,流传至今。现摘录如下:
臣某言:伏读去(延喜十四年,即914年)二月十五日诏,遍令公卿、大夫、方伯、牧宰,进谠议、尽谟谋,改百王之浇醨,拯万民之涂炭。(中略)臣伏案旧记,我朝家神明传统,天险开疆,土壤膏腴,人民庶富。(中略)上垂仁而牧下,下尽诚以戴上。(中略)

纪长谷雄
自后风化渐薄,法令滋彰,赋敛年增,徭役代倍,户口月减,田亩日荒。既而钦明天皇之代,佛法初传本朝,推古天皇以后,此教盛行。上自群公卿士,下至诸国黎民,无建寺塔者,不列人数。故倾尽资产,兴造浮图,竞舍田园,以为佛地,多买良人,以为寺奴。降及天平,弥以尊重,遂倾田园,多建大寺。其堂宇之崇,佛像之大,工巧之妙,庄严之奇,有如鬼神之制,似非人力之为。又令七道诸国建国分二寺,造作之费,各用其国正税。于是,天下之费,十分而五。
至于桓武天皇,迁都长冈,制作既毕,更营上都,再造大极殿,新构丰乐院。又其宫殿楼阁,百官曹厅,亲王、公主之第宅,后妃、嫔御之宫馆,皆究土木之巧,尽赋调庸之用。于是,天下之费,五分而三。仁明天皇即位,尤好奢靡,雕文刻镂,锦绣绮组。伤农事,害女功者,朝制夕改,日变月悛。后房内寝之饰,饫宴歌乐之储,丽靡焕烂,冠绝古今。府帑由是空虚,赋敛为之滋起。于是,天下之费,二分而一。
贞观年中,应天门及大极殿,频有灾火。傥依太政大臣昭宣公(藤原基经)匪躬之诚,具瞻之力,庶民子来,万邦麑至。修复此宇,期年而成。然而,天下之费,亦失一分之半。然则当今之时,曾非往世十分之一也。
臣去宽平五年(893年),任备中介。彼国下道郡,有迩磨乡。爰见彼国风土记,皇极天皇六年[38],大唐将军苏定方,率新罗军伐百济,百济遣使乞救。(皇极)天皇行幸筑紫,将出救兵。时天智天皇为皇太子,摄政从行。路宿下道郡,见一乡户邑甚盛。(皇极)天皇下诏,试征此乡军士,即得胜兵二万人。(皇极)天皇大悦,名此邑曰“二万乡”,后改曰“迩磨乡”。其后(皇极)天皇崩于筑紫行宫,终不遣此军。然则二万兵士,弥可蕃息。而天平神护年中,右大臣吉备朝臣(即吉备真备),以大臣兼本郡大领。试计此乡户口,才有课丁千九百余人。贞观初,故民部卿藤原保则朝臣,为彼国介时,见旧记此乡有二万兵士之文,计大帐之次,阅其课丁,有七十余人。某到任,又阅此乡户口,有老丁二人、正丁四人、中男三人。去延喜十一年(911年),彼国介藤原公利,任满归都。(三善)清行问:“迩磨乡户口当今几何?”(藤原)公利答曰:“无有一人。”谨计年纪,自皇极天皇六年庚申,至延喜十一年(911年)辛未,才二百五十二年。衰敝之速,亦既如此。以一乡而推之,天下虚耗,指掌可知。(中略)谨录如左,伏待天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