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会、佛名忏悔会、大元帅修法
最澄、空海开创了新宗派,逐渐得到世人敬仰。两大教派蓬勃发展,各种法会也频频举办。东大寺泰善曾举办文殊会。天长十年(833年),仁明天皇下诏,造文殊影像(图片见《聚类国史》),安置于宫中,举行文殊会,并定为惯例。
承和二年(835年),仁明天皇命诸国举办文殊会,划救急稻[17]的利息三分之一作为经费。这是诸国文殊会之始。
承和二年(835年)十二月,仁明天皇驾临清凉殿,理《佛名经》三夜。
承和五年(838年)十二月,仁明天皇召律师[18]静安、大法师愿安等至清凉殿,修“佛名忏悔”三天三夜。这是内里[19]佛名忏悔会之始。
承和六年(839年),入唐留学生常晓,将从大唐带回来的大元帅像献给仁明天皇。第二年,即承和七年(840年),常晓奏请仁明天皇:山城国宇治郡法琳寺,地势闲造,宜修大法,请将大元帅像安置于此地,以修长久镇护国家之法。此为大元帅修法之始。于是,仁明天皇下诏,“大元帅修法”与每年正月的“后七日法”一同举行。直至后世,未曾断绝。
关于常晓,《元亨释书》记载:
释常晓,山州小栗栖路旁弃子也。稍长,师事元兴寺丰安。承和元(834年)甲寅入唐,到淮南广陵县馆,遇栖云寺文㻮禀密教,乃(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也。(中略)又谒桦林寺三教讲诵大清元照,请益密奥,照授以阿阇梨位,从受大元帅秘法。此法彼国不出都下,畿外诸州不许修供。(中略)明年(承和二年,即835年)归,(中略)官于小栗栖故里法琳寺,修(大)元帅法。
文殊会,始于入唐留学僧圆仁(慈觉大师)。圆仁(慈觉大师)在比叡山修建文殊阁,在此专心修习天台宗的佛法。《元亨释书》记载:
释圆仁,姓壬生氏,野之下州都贺郡人也。(中略)延历十三年(794年)生,是日紫云覆产屋,同郡大慈寺僧广智,(中略)怪喜而不言其瑞。(中略)(圆)仁幼丧父,(中略)遂付儿于(广)智,(中略)(广)智将(圆)仁登叡岳,与传教大师(最澄),(中略)时年十五,大同三岁(808年)也。(中略)教以止观大定妙慧,亦试曰:吾常弘传二谛不生不灭之旨,而世人解真谛不生灭之理,未解世谛不生灭之义,汝以此法,流传世。(中略)承和二年(835年),(中略)朝廷赐入唐请益之诏,其冬又梦教告曰:汝入大唐,索大法,密教之中,先询天部、台宗之中,先问中道。
(承和)五年(838年)六月二十二日,从(遣唐)大使尚书右丞藤(原)常嗣,上第一舶。承和五年(838年)七月二日,着唐国扬州海陵县,则(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也。(中略)有一僧,从上都来,号宗睿,通悉昙[20],(圆)仁从之习梵学。又有全雅,能解密教,就受灌顶,得两部曼荼罗,诸尊坛规,佛舍利等。(开成)四年(839年)大使(藤原常嗣)促归,不得辞,逆风俄吹,还海州县。(中略)凡往长安六年,多得念珠、经书、道具等五百五十九卷二十一种。会昌五年(845年),武宗毁佛法,会昌六年(846年)崩殂。明年(847年)宣宗即位,(中略)军牒至,曰日本沙门宜归本邦。(中略)(847年)九月着太宰府,今岁(847年)唐大中元年,本朝承和十四年(847年)丁卯也。(中略)
(圆)仁礼五台山,初至中堂之上,池中有文殊石像,拜已向西台相去。(中略)又礼南台,黄昏忽见圣灯一点之光,普照五台,心中思言,若稳还国,必建文殊阁。云云。
《水镜》记载:
嘉祥元年(848年)三月二十日(此为入京之日),慈觉大师(圆仁)自唐而归。(慈觉)大师在唐期间,遭逢恶王(会昌废佛),颇受苦难。当时,各处烧损佛经,逼迫僧尼还俗,(慈觉)大师亦以巾包头,作男子装扮而归。
圆仁大师在唐留学期间,曾遭遇唐朝废佛事件,身陷困顿,后得以平安归国,他大肆宣扬这都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加护,所以回国之后,立志修建文殊阁,大兴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