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保则与小野春风

二、藤原保则与小野春风

由于之前出羽国司的急报,元庆二年(878年)五月四日,阳成天皇下诏:

命右中辨藤原保则为出羽权守,左卫门权少尉清原令望为出羽权掾,并发敕符命陆奥及两野出兵支援。

后来,阳成天皇又封从五位下小野春风为陆奥镇守将军,并命东海、东山各国,挑选精锐士兵,前往出羽国支援。即:伊势国二十人、三河国二十人、远江国十人、骏河国三十人、甲斐国二十人、相模国二十人、武藏国三十人、下总国三十人、常陆国五十人、美浓国三十人、信浓国三十人。并向相模国征收绵一千屯,送往出羽国,作为制作军衣、军被的材料。

关于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元庆二年(878年)七月十日出羽国上奏说:

文室有房、清原令望等,率领上野援兵六百人,驻扎在秋田河以南,拒贼军于秋田河以北。秋田城下的贼地,包括上津野、火内、榅渊、野代、河北、腋本、方口、大河、堤、姊刀、方上、烧冈十二村也。归化的俘地,包括添河、霸别、助川三村,于是,官军命这三个村的俘囚并良民三百余人,拒贼于添河。随后,官军将进攻雄胜城与后浸府。雄胜城是十道要冲,国家的要害之地。于是,官军派左马(权)大允藤原滋实等,将雄胜、平鹿、山本三郡的库粮分发给郡内及前面三区的夷虏。

之后的战况,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无法知道详情。

不过,能够看出,小野春风等的职责,是以镇抚为主。《日本三代实录》元庆二年(878年)十月十二日条记载:

出羽国司飞驿奏言:秋田营申牒称,元庆二年(878年)八月二十九日,逆贼三百余人,来于城下,愿见官人,时得乞降。

权掾文室真人有房(即文室有房)、左马权大允藤原朝臣滋实(即藤原滋实)二人,单骑直到贼所。贼先申心忧,次乞降。(文室)有房等虽不被明诏,而预听其降。(中略)

元庆二年(878年)九月二十五日,小野朝臣春风(即小野春风)率军四百七十人,来着秋田营以北,即言曰:(小野)春风重含诏,先入上津野,教喻贼类,皆令降服。贼首七人,相从同来。从去八月,乞降之贼,相续不绝,野心难量,抑而不许。今(小野)春风自入贼地,取其降书,亦其首豪,随而共来,以此见之,知有降心。但义从俘囚[60]等申云:“奉从国家,为贼所怨,若不殄灭,后必相报。”(中略)俘囚所陈亦有道,(小野)春风所行亦复不虚。臣等不知所裁,谨伫明诏。

从文中可知,藤原保则等希望剿灭,但小野春风主张镇抚。于是,元庆二年(878年)十月十三日,阳成天皇下旨:

(前略)今逆虏悔过,请欲归顺,其于容许,有何不韪。但古之降者,去其甲兵,面缚待命,裁得制其死生,然后可谓降伏。归降之法,若同旧制,早速容受。(中略)若怀两端,言与事异,奋我兵威,一举诛灭。(后略)

关于夷贼归降之后的状况,元庆三年(879年)正月十一日条记录:

(大意)清原令望等奏议:今乞降之贼二百人,所进兵甲仅二十余,野心难测,疑是矫饰。

小野春风奏议:(小野)春风亲入贼地,具知悔过乞降之心。

虽然清原令望的建议自有道理,但小野春风的想法也有可取之处。所以朝廷决定先行慰纳,暂缓严诛。

同时,渡岛(今北海道)夷首一百零三人,率领族人三千余人,至秋田城,与未参战的夷人百余人一起,归服圣化。权介藤原统行、权掾文室有房赐食,并上奏朝廷:

元庆三年(879年)三月二日壬申,出羽权守藤原朝臣保则(即藤原保则)飞驿奏言曰:“(中略)须依去(元庆三年,即879年)正月十三日敕符旨,(中略)不能进止。何者,臣等所赐诸国之兵一千八百余人,上野、下野两国各八百人,陆奥国追还散卒二百人是也。以此辈,且击破奥贼之士卒,且讨平近城之反虏。(中略)相待陆奥镇守将军小野朝臣春风(即小野春风)、权介坂上大宿祢好荫(即坂上好荫)等之间,未有所定。

(中略)爰古老言曰:‘用兵之道,尤在练士。固塞其后,出征入休。’动静去留,莫不据此。又当国形势,地迫北陆,秋天多雪,当此之时,营堑难恃。不如选练士卒,修造城栅。(中略)臣等用古老之言,选诸国之军,为上兵者一千人,分配官人,令其劳赐。但当土之卒,缘无甲冑,不能辄进。交杂诸国之军,令增兵众之势。其中国兵、担夫,役立栅之事,还向本国。(中略)凡当土可有兵士镇兵一千六百五十人,而承前国司,元置千人。今计诸国见留之兵,未及当土例兵之数。臣等定城下之后,殊回方略,此待临兵,作为城栅,军士得休,国内无虑。

其后贼三百许人,诣秋田城乞降,虽然不受其降。(中略)厥后贼类亦来请降,返进官物。臣等依彼来降,渐计利害。征战之弊,非只一途。去延历年中被下当道阵图,以一万三千六百人为一军,分作三军,辎重八百人,担夫二千人。而今上野、下野两国之军一千六百人,辎重担夫二千余人。(坂上)好荫所率之兵五百人,辎重担夫千余人。因此言之,多违旧例。(中略)

国内黎民,苦来苛政。三分之一,逃入奥地。所遗之民,承数年之弊,无自存之方。况军兴以来,运转军粮,去今两年(元庆二年、元庆三年,878年到879年),少时不息。无用之卒,骚动部内。(中略)管最上郡,道路崄绝,大河急流,中国之军,路必经此,迎送之烦,不可胜计。今重请大兵,将讨降虏,国敝民穷,难可克堪。若慰抚部内之穷卒,验出奥地之逃民,留国中之甲冑,选当土之例兵,则降虏虽反,亦不足畏。(中略)但臣等以为,贼寇无闻,年代稍久,因此变乱,不穷诛勠,恐绥御如失,边难不绝。更发大军,扑灭无遗,国家之长策,天下之上计也。”(后略)

这份奏报首先陈述了己方领兵的状况,然后引用了兵书,阐述了自己的用兵之道。接下来分析了当地的地形、气候,以及军队的状况,甚至直言如果让担夫帮忙修建城栅,可能导致他们逃回本国的实情。随后陈述本国(出羽国)备兵之数,远超各国,丝毫不敢松懈。接下来从招降之策的合理性,谈到战争的利弊及用兵的艰难,最后依然表示:如果朝廷希望剿灭夷贼,那么将士也将不遗余力。这份奏报,可算是面面俱到、巨细无遗了。

元庆三年(879年)六月二十六日,藤原保则再次奏报:

(前略)谨奉去(元庆三年,即879年)三月五日敕符旨,诸国军士,解阵放却,并留中国甲冑,及置当国例兵。(中略)配置当国例兵一千六百五十七人,大毅一人、小毅三人、主帐三人、校尉二十人、旅师四十人、火长六十人、列士八十人、镇兵六百五十人。

秋田城司正六位上行左卫门少尉兼权掾清原真人令望(即清原令望)、右近卫将曹从七位下兼行权大目茨田连贞额、正六位上行权大目春海连奥雄、校尉七人、旅师十六人、火长二十四人、列士三百零三人、镇兵四百五十人、加兵士三百五十人。

雄胜城司从五位下权掾文室真人有房(即文室有房)、正七位上行权掾藤原朝臣有武(即藤原有武)、正六位上行权大目他户首千与本、从六位下行少目丰冈宿祢继雄(即丰冈继雄)、校尉六人、旅师八人、火长十六人、列士二百二十人、镇兵二百人、加兵士二百五十人。

出羽国司从五位下行权介藤原朝臣统行(即藤原统行)、正六位上行权掾小野朝臣春泉(即小野春泉)、大毅一人、小毅三人、主帐三人、校尉七人、旅师十六人、火长二十人、列士三百五十七人、兵士四百人。

臣(藤原)保则等以为:行事相违,兵威未振。适降恩诏,暂缓征讨。逆类再生,平民复业。(后略)

从中可以知晓当时的军事配置及兵力分布。

后来,夷乱终于完全平定。平定后的状况,可以参照元庆四年(880年)二月十七日藤原保则发回的奏报:

降虏所进,掠取甲六十六领,胄三十二枚,大刀四枚,矛一柄,箭十一支。夷贼去年(元庆三年,即879年)进契状曰:“所遗甲胄,早速将进。”然时逾年月,未有返上。故遣权大目春海连奥雄,入奥地勘取也。

去年(元庆三年,即879年)五月,陆奥及当国军士败走之日,或着甲胄,逃归本国。或脱弃山野,跳身奔窜。是时,前弩师从七位上秦忌寸能仁,调进甲胄一百一十领。又贼徒返进二十二领。今(春海连)奥雄勘取六十六领,总一百九十八领,纳秋田城。

官员可以深入夷贼领地取回甲胄,可见这次夷乱算是完全平定了。毕竟这次夷乱,并不是延历年间那种“外族入侵”性质的战乱,而是后来“贫民蜂起、百姓一揆”[61]性质的内乱。只不过因为当时的朝中官员已经习惯了海内升平,所以一听到“夷乱”二字,就方寸大乱,如临大敌一般。

【注释】

[1]摄政,指日本历史上,天皇未成年时,或者天皇因身体原因无法执政时,替代天皇执掌政务的人,一般是皇室或者外戚。在天皇未成年时由“摄政”执掌政务的情况下,天皇成年后,“摄政”一般会被任命为“关白”,继续辅佐天皇。

[2]允,日本律令制下,八省下属各寮中的官职之一。寮的四等官分别是:头、助、允、属。允有大允和少允两级,属也有大属和少属两级。左马权少允即左马寮下属三等官,暂行少允之职的意思。

[3]法官,指日本古代律令制下刑部省的官员。刑部省,律令制下八省之一,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刑罚的执行等。

[4]朔旦冬至,阴历十一月朔日(初一)正好碰上冬至,被日本人认为是祥瑞。朝廷会举行宴会,公卿上表祝贺,同时还会大赦天下、减免田租等。

[5]大枝音人,贞观八年(866年)改姓为“大江”,即大江音人。

[6]算博士,律令制下式部省大学寮中研究并教授算术的学者。

[7]历博士,律令制下中务省阴阳寮中研究并教授历法的学者。

[8]内药正,中务省内药司的长官,主要负责给皇室成员诊断及医治。官阶为正六位上。

[9]男山八幡宫,即石清水八幡宫,位于京都盆地西南方向的男山,其中供奉的神明是平安时代从八幡宫总本社宇佐神宫(大分县宇佐市)奉请来的。

[10]宇佐八幡神祠,即宇佐神宫,位于大分县宇佐市的神社,是全日本四万四千座八幡宫的总本社,与石清水八幡宫、鹤冈八幡宫并列为日本三大八幡宫,古时又名八幡宇佐宫、八幡大菩萨宇佐宫等。

[11]坐事,因事获罪。

[12]返举虚纳,返举,指的是国司将用于出举的稻谷贷出,本应收回本息,但收不回成本稻谷只收回利息的做法。虚纳,指国司谎称赋税已收齐,然后人为纵火,烧毁粮仓,从而逃避责任的行为。

[13]未纳未进,指百姓没有缴纳租、庸、调等赋税(财物)。

[14]施药院,奈良时代开始设置的令外官,国家救治贫民的机构。

[15]小作,类似于中国的“佃户”,指的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向地主租借田地,进行耕种。“下田以下无人买作”的意思是,地主家耕种条件不好的田地,没有农民愿意租种。

[16]都讲,天皇读书时,作为主讲导师的辅助,负责带领天皇进行复习的官职。

[17]年官,有推荐官员担任特定官职的权力的人,一般亲王、太上天皇、大臣才有这个权力。年官通过收取被推荐人的谢礼获得收入。这可以看作一种合法的卖官制度。

[18]年爵,有为官员申请爵位的权力的人,一般亲王、太上天皇、大臣才有这个权力。年爵通过收取被申请人的谢礼获得收入。这可以看作一种合法的卖官制度。

[19]《释奠式》,释奠,祭拜孔子等儒教先贤的仪式,即儒祭、孔子祭。《释典式》,就是规范孔祭礼仪流程的文书。

[20]上丁,阴历二月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祭拜孔子的日子。

[21]饶益神宝,日本贞观元年(859年)铸造、发行的货币,“皇朝十二钱”之一。

[22]贞观永宝,日本贞观十二年(870年)铸造、发行的货币,“皇朝十二钱”之一。

[23]藤原京,日本飞鸟时代的都城,位于飞鸟京的西北部,奈良县橿原市和明日香村附近,是参照中国都城建造的日本最初的都城。694年,持统天皇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藤原京。

[24]原文:贞观六年(864年)五月廿五日庚戌,骏河国言:富士郡正三位浅间大神大山火,其势甚炽,烧山方一二许里,光炎高廿许丈,大有声如雷,地震三度,历十余日,火犹不灭。焦岩崩岭,沙石如雨,烟云郁蒸,人不得近。大山西北,有本栖水海,所烧岩石,流埋海中,远卅许里,广三四许里,高二三许丈。火焰遂属甲斐国界。

[25]贞观六年(864年)七月十七日辛丑,甲斐国言:骏河国富士大山,忽有暴火,烧碎岗峦,草木焦杀,土铄石流,埋八代郡本栖并划两水海,水热如汤,鱼鳖皆死。百姓居宅,与海共埋,或有宅无人,其数难记。两海以东,亦有水海,名曰河口海,火焰赴向河口海。本栖、划等海,未烧埋之前,地大震动,雷电暴雨,云雾晦冥,山野难辨,然后有此灾异焉。

[26]神主、祢宜、祝,古代日本的神职名称,神主级别最高,祢宜次之,祝最低,这些神职人员主要负责祭祀、祈祷等。

[27]蓍龟,古人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

[28]宣旨,律令制以后,用以传达天皇或太政官发布的命令的文书。朝廷正式文书的一种。

[29]原文:贞观六年(864年)十二月十日癸亥,骏河国言:骏河郡带三驿二传,横走、永仓、柏原驿家是也。总差点丁驿子四百人,传子六十人。年来疫旱荐臻,课丁欠少,因而驿传子等不能满数。郡民凋残,莫甚于此。望请废柏原驿,富士郡蒲原驿迁立于富士河东野,然则蒲原驿与永仓驿,行程自均,民得息肩。从之。

[30]原文:贞观八年(866年)七月九日辛亥,先是,尾张国言:奉太政官处分,掘开广野河口,令趣旧流。而美浓国各务郡大领各务吉雄、厚见郡大领各务吉宗等,率兵众步骑七百余人,袭来河口,駈伤郡司,射杀役夫,河水添血,野草沾膏。成功将毕,有此相妨。至是,太政官下美浓国司:河流利害,两国争论,彼此相持,历代无施。于是,重遣诏使,与两国司,相共勘定,更复朝议,审其得失。下知两国:令其掘开。而曁于功役已发,作事稍成,多兴兵仗,伤人流血。虽云郡司之无状,抑亦国吏之不辨。静而言之,理岂合然。宜早令掘开。又擅兴兵众,法禁是重,而数过七百,害及杀伤,须禁固乱首吉雄等。两国司相共录死伤人数,依实言上。

[31]原文:贞观八年(866年)七月廿六日戊辰,先是,尾张国言:美浓国各务郡大领各务吉雄、厚见郡大领各务吉宗等作乱之后,未经几日,率人夫数百人,斫坏仓,流失河水,运积沙石,埋塞河口。(各务)吉雄等引百余骑,往还河边。欲发随近之兵,纠彼造乱之由,恐斗争起自掘河之论,遂至两国接刃之。因停掘开,伏待裁下。中岛郡人礒部造麿等三人,身从掘河之役,同为(各务)吉雄所射杀。是日,太政官下知美浓国司,推纠(各务)吉雄等之犯过焉。

[32]检非违使,日本律令制下的令外官,有“检察违法行为的天皇御使”之意,主要负责维持京都治安。

[33]原文:贞观四年(862年)五月廿日丁亥,备前国言:进官米八十斛,载于一船,差纲丁进上。而遭海贼,悉被侵夺,所杀百姓十一人。是日,下知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纪伊、淡路、阿波、赞岐、伊予、土佐等国,差发人夫,追捕海贼。

[34]常平所,为了防止粮价过高而设的国有粮仓。在丰年时大量购入平价粮食储存起来,在荒年售出,用以平衡粮价。

[35]原文:贞观二年(860年)三月廿五日乙亥,特有敕:免除太政官厨借大藏省钱七百四十四贯、绢六十九匹、绵八万四千三百三十屯、丝一千八百斤、调布一万三千六百端、商布一万九千八百廿六段、铁一百廷,公卿已下辨大夫已上于左仗头,拜贺舞蹈。

[36]廷,铁的重量单位。一廷约为二千克。

[37]原文:贞观七年(865年)五月十三日癸巳,延僧四口于神泉苑,读《般若心经》。又僧六口,七条大路衢,分配朱雀道东西,朝夕二时读《般若心经》。夜令佐比寺僧惠照,修疫神祭以防灾疫。预仰左右京职,令东西九个条男女人别输一钱,以充僧布施供养。欲令京邑人民赖功德免天行也。

[38]原文:贞观八年(866年)六月三日丙子,遣木工权大允正六位上藤原朝臣直宗(即藤原直宗)率史生长上将领等向近江国,大允从六位下中臣朝臣伊度人(即中臣伊度人)率史生将领等向丹波国,并采造应天门并东西楼材。

[39]件僧,即该僧。

[40]原文:(承和)十三年(846年),法隆寺僧善恺向官告檀越少纳言登美真人直名有犯之状。右少辨伴宿祢善男(即伴善男),与参议右大辨正躬王等,执论差蹐。(伴)善男辨口便侫,蒙帝宠遇,遂诬正躬王等许容善恺违法之诉。

[41]原文:天安二年(858年),文德天皇敕曰:明法博士,是律令之宗师也。惜其齿在耆耇,不传正说,宜令好事诸生,就其里第,受读善说。(赞岐)永直闲卧私第,授律令于生徒,式部省就门庭行讲竟之礼。(中略)任勘解由使次官,使判决之道能究其旨,为彼使司者,今犹为准的焉。尝大判事兴原敏久、明法博士额田今人等,抄出刑法难义数十事,欲遣问大唐。(赞岐)永直闻之,自请详解其义,累年疑滞,一时冰释。

[42]原文:贞观六年(864年)冬,先是,大纳言伴宿祢善男(即伴善男)与(左)大臣(源信)相忤,渐积嫌隙。至是有投送书曰:(左)大臣(源信)与中纳言源朝臣融(即源融)、右卫门督源朝臣勤(即源勤)等,兄弟同谋,欲作反造,令时世嗷嗷。(伴)善男乘此,显言曰:(左)大臣(源信)欲为不善,既有先闻,今饮章如此,可谓其反有端矣。 至于(贞观)七年(865年)春,以(左)大臣(源信)家人清原春泷为日向掾、左马少属土师忠道为甲斐权掾、左卫门府生(日下)部远藤为肥后权大目,皆是便于据鞍引弓者。虽似奖擢,实夺(左)大臣(源信)之威势也。 (贞观)八年(866年)春,欲遣使围守(左)大臣(源信)家。(伴)善男通谘右大臣藤原朝臣良相(即藤原良相)所行也。于时太政大臣(藤原良房)不知有此事。及至发闻,愕然失,即便奏闻,探认事由。帝(清和天皇)曰:朕曾所不闻也。爰敕遣参议右大辨大枝朝臣音人(即大枝音人)、左中辨藤原朝臣家宗(即藤原家宗)等,前后慰谕,中使相仍。(左)大臣(源信)始则危惧在心,救恤无计,及蒙敕慰,死更燃。虎口既免,(左)大臣(源信)献家中所有骏马十二匹,并宾从四十余人,以示单子孤独无复势援焉。朝廷不受,皆悉返之。(左)大臣(源信)自后杜门,不肯辄出。

[43]承平元年(934年)九月四日,参议藤原实赖拜访重明亲王,并向重明亲王讲述了从父亲藤原忠平处听到的这段旧事。于是,重明亲王将这段旧事记录了下来。

[44]原文:应天门火灾之后,修复既讫,令明经文章等博士,议应天门可改名欤?又名应天门,其义何据?又朱雀罗城等门,名义如何?
从五位上行大学头兼文章博士巨势朝臣文雄(即巨势文雄)议言:宫殿城门等火灾之后,更改其名者,两汉以上未必有此事。但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四月,崇华殿灾,延于南阁,缮复之后,至(青龙)三年(235年)七月,此殿又灾。
高堂隆以为:不可更为营造。(魏明)帝不从,遂复崇华严殿,曰九龙殿。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东京应天门灾,延烧至左右延福门。天宝二年(743年)十一月应天门成,改曰乾天门。
本朝制度,多拟唐家,凡天灾人祸,其名虽异,宗而论之,皆是非国之休征。然则修复之后,除其旧号,更制嘉名,不亦宜哉。
又洛都宫城门,是谓应天门,案《礼含文嘉》曰“阳顺人心应于天”。然则应天之名,盖取诸此乎。
又长安南面皇城门,是谓朱雀门。又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夫丹凤朱雀,其义是一。然则以其在南方,故谓之朱雀乎。
又称罗城门者,是周之国门。唐之京城门,西都谓之明德门,东都谓之定鼎门。今谓之罗城门,其义未详。但《大唐六典注》云:“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而入兴庆宫焉。”今案其文势,盖此罗列之意乎。
从五位上行大学博士兼越前权介菅野朝臣佐世(即菅原佐世)、从五位下行助教善渊朝臣永贞(即善渊永贞)、外从五位下船连副使麻吕等议言:(鲁)定公二年(前508年)《左传》云“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
《毛诗》云:“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诸侯之宫外门曰皋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雉也。)
《(毛诗)正义》云:“鲁有库门雉门。”
《(礼记)明堂位》云:“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是则名之曰库雉,制之如皋应。
鲁以周公之故,成王特褒之,使制二兼四,则其余诸侯不然矣。
与群臣决事之朝,在应门之内。故以应门为朝门也。
件等文,鲁有三门库雉路,兼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然则彼鲁三门,与本朝三门,其义相当。即雉鲁之天灾,犹不改名。今此应天门,既是人火,仍旧谓之,何必更改。但名曰应天、朱雀、罗城之义,经典无见焉。

[45]《礼含文嘉》,汉代的《礼经》解读类书籍。

[46]藤原高子生于承和九年(842年),清和天皇生于嘉祥三年(850年),所以应该是年长八岁。《大镜》原文是九岁,此处按原文。

[47]皇太夫人,对以女御身份成为天皇生母的后妃的尊称。后多会晋升为皇太后。

[48]这句诗出自《伊势物语》第十二话。故事见后文。

[49]这句诗出自《伊势物语》第七十六话。大意是:藤原高子与清和天皇所生的贞明亲王被立为皇太子之后,藤原高子循例前往大原神社参拜谢神。她当年的恋人在原业平作为随行官员一同前往。在原业平看到昔日的恋人,物是人非,心中只有祝福,于是,咏诗道:“原上老松树,应多阅世牢。我今年已迈,闲梦忆前朝。”

[50]这句诗出自《伊势物语》第九十九话,被收录在《古今和歌集》第四百七十六首。

[51],车辕与衡轭联结处插上的销子。

[52]大学博士,大学寮下属明经道学者,负责教授明经道(儒学),唐名为“明经博士”,官阶为正六位下。

[53]助教,大学寮下属明经道学者,负责教授明经道(儒学),唐名为“国子助教”,官阶为正七位下。

[54]直讲,大学寮下属明经道教官。

[55]文章博士,大学寮下属纪传道学者,负责教授汉文学和中国正史等,官阶为正七位下。

[56]先先,原文如此。据文意,当指很早以前。

[57]干城,指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

[58]赐姓源氏,当时有八名皇子皇女被封为亲王,四位皇子皇女被赐姓源氏。源基经的父亲贞纯在这次册封中被封为了亲王。

[59]硕,通“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60]义从俘囚,指早先归顺朝廷,自愿加入军队镇压叛贼的夷俘。

[61]百姓一揆,江户时代,农民针对幕府及大名等封建领主进行的反领主斗争。一般都是因为领主的苛政,或者遇上荒年,导致物价暴涨,百姓生活困难等。“一揆”的基本形态是农民的集体反抗,其形式包括逃散、暴动、提出诉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