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肃清宗教界

二、肃清宗教界

当时,最澄、空海二人创立新宗派,风靡一时。一些似是而非的奸邪僧人,趁机妖言惑众,愚弄百姓。虽然先帝(桓武天皇)在位时就已严令禁止,但这些歪理邪说一旦浸染了人们的思想,就很难消除。由于当时民间邪教盛行,于是,大同二年(807年),平城天皇下令:

巫祝之徒,妄说祸福,庶民之愚,仰信妖言。淫祀渐繁,厌咒亦多(可见当时民间巫祝盛行,多行淫祀、厌咒之术),积习成风,淳风缺损。自今以后一切断禁,若学此术,屡教不改者,一律流放远国。

所以直至今日,奥羽地区的偏远地方依然有一些类似巫祝的人,在民间进行淫祀、厌咒等活动,妖言惑众。据说这些人由来已久,或许就是当年流放出京之人的后代吧!

如前面诏书所说,当时“淫祀”盛行,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在佛事和祭祀等事上,都极尽奢华。为了遏制这样的风气,大同二年(807年),平城天皇下诏:

比年追孝之徒,心存哀慕,事务丰厚,眩人耳目,各竞求名(当时号称“千僧供养”“百僧供养”等,可知其相互攀比显示排场)。至于贫者,或卖田宅,反致家灭。凡功德(供奉祭祀)之道,在于本心,何在物之轻重?

现规定布施规格如下:亲王一品在商布[11]五百段以下,二品在商布三百段以下,三品四品各二百段以下,诸王诸臣一位在五百段以下,二位在三百段以下,三位在二百段以下,四位在一百段以下,五位在五十段以下,六位以下在三十段以下。各有品级,不得逾越。又俗世之间,每至七日,好修佛事,既无纪极,其弊颇多。宜令三七日或七七日,可行施舍一度。

诏书按官位品级规定了施舍的数量。诏书中的数字,一定是在当时实际施舍的数量上做了大幅降低的。然而,即便是诏书中的数字,依然是十分可观的,因此也不难想象当时的施舍有多丰厚,以及当时的寺庙和僧侣有多富裕。所以现在那些古寺中,留存着大量的艺术珍品、稀世珍宝,原因也在于此。

平城天皇即位不到两年,就推行了以上诸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