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的嗷诉与后白河上皇的嬖臣
前一节说到,平清盛深得后白河上皇盛宠,从此一门显贵,几乎与从前的藤原氏无异。因此,其他人的嫉妒、怨恨也全都集中到平氏一族。
此前,二条院驾崩时,在送葬的法会中,延历寺的席标被置于兴福寺之前。兴福寺众僧因此大怒,直接拔刀斩断了延历寺的席标,并当场念咒,扰乱现场,行为极其恶劣。延历寺众僧也因此大怒,在清水寺放火,烧毁了大量佛堂佛塔。于是,两寺之间的倾轧越发激烈。
兴福寺一方,由于藤原氏失势,已经不复当年的威势。而平氏得势后,延历寺座主明云僧正,原为大纳言源显通之子,因为其母的关系得到平清盛的支持,对兴福寺处处压制。
延历寺的僧人原本分为学侣和行人(又叫堂众)两派,学侣是指以僧纲(僧官)为目标而修行的僧人,这类僧人一般都德行高尚,行事谨慎。行人则负责打扫佛堂佛塔,处理日常杂事、俗务等,法会时也会进入佛堂负责一些协助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半僧半俗。俗务指的是金钱布帛等的收支,所以这些行人也逐渐在寺中获得权势,甚至可以和一般僧侣一起列席法事。他们本来只是半僧半俗,后来渐渐也能兼行佛事,成为所谓的“山法师”,连座主都无法制约他们。
这样的恶劣风气逐渐影响到其他僧侣,偶尔有人对其表示反抗,也会被其党羽用武力压制。最后导致学侣、行人相互争斗,镇护国家的灵寺,变成了无赖恶僧群集的场所。兴福寺也是同样的状况。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当时朝廷的一部分祈祷,其实也是一种安抚恶僧的手段。
嘉应元年(1169年)十二月,延历寺恶僧等,再次抬着日吉神社的神舆前往大内,将神舆放在建礼门的台阶上,申诉权中纳言藤原成亲的暴行,要求朝廷惩处。然而,藤原成亲是后白河上皇的嬖臣,后白河上皇不忍责罚,于是,下旨命恶僧返回。然而,恶僧执意不从,后白河上皇无奈,只得解除了藤原成亲的官职,并将他流放到备中国,同时还解除了连坐者数人的官职。恶僧这才终于接受。
当时,后白河上皇的近侧有一位名叫西光的法师。西光原本是检非违使左卫门尉藤原师光,依附于少纳言信西,得以接近后白河上皇。信西逃亡时,西光一直随侍在侧,并剃发出家。平治之乱平定后,西光重新回到京城,来到后白河上皇近侧侍奉。而藤原成亲在平治之乱中曾依附藤原信赖,与信西为敌,后来得到赦免,也留在后白河上皇近侧侍奉,并成为后白河上皇的嬖臣。于是,西光又依附藤原成亲,才逐渐得势。西光知道,如果藤原成亲失势,自己必然会受牵连,所以他一心想要救回藤原成亲。由于此次的山门嗷诉全是出自权中纳言平时忠的谗言构陷,才令藤原成亲蒙冤,于是,西光暗中将事情原委奏请后白河上皇。藤原成亲原本就是后白河上皇的嬖臣,所以在受罚仅仅四天之后,就获得了赦免,官复原职。当天,平时忠被解除官职,发配到出云国,其子藏人权中辨平信范被发配到后备国,其余涉事官员全都被解除了官职。
嘉应二年(1170年)正月,藤原成亲被任命为检非违使别当。于是,山门的恶僧又提出抗议。因此,藤原成亲被罢免了检非违使别当之职,平时忠则官复原职。
承安元年(1171年)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三天,平清盛发愿,请僧人修千檀阿弥陀佛供养法,以及四十八座护摩供养,并在福原轮田的海滨读经,安镇海岛。后白河上皇特批这次供养为御敕法会,并以大阿阇梨的身份驾临现场。这场法会只邀请了圆城寺的僧纲、有职[73],而没有邀请比叡山的僧众,于是,山门恶僧又开始不安分。
承安二年(1172年)四月,后白河上皇临幸比叡山受戒,就是为了安抚这些恶僧。
此外,西光之子藤原师高曾担任加贺介,与其弟藤原师经一起,肆意横行,侵扰平民。加贺国白山的僧众对此十分愤慨,屡次与之对抗。藤原师高兄弟对其痛恨不已,便在安元二年(1176年),假托狩猎之名,纵容随从肆意蹂躏神社寺庙的领地。山门僧众大怒,但实力不济,无力对抗,随即大举进京,通过比叡山向朝廷申诉。
这样一来,即便是肆意妄行的藤原师高等人,也大惊失色,于是,赶紧派遣使者,向朝廷上奏白山僧众日常的恶行。朝廷也收到比叡山发来的“藤原师高横行,白山僧徒进京”的奏报。于是,朝廷派座主明云传达朝廷承诺惩处藤原师高,请白山僧徒先行返回的宣旨,这才熄灭了白山僧众的怒火。
然而,朝廷(后白河上皇)承诺惩处藤原师高,让白山僧众返回,却一直没有给出惩处方案。这就变成明云座主及比叡山僧众欺骗了白山僧众,而朝廷与明云座主约好会惩处藤原师高,却不履行承诺,可见朝廷更偏袒国司而轻视山门。这不仅是比叡山的耻辱,更是镇护国家的佛法的尊严的丧失。于是,比叡山全体僧人无比愤慨,以明云座主为首,于安元三年(1177年)四月十三日,照例抬上神舆前往皇宫申诉。这一次的声势比以往都要猛烈。朝廷命兵库头源赖政、检非违使平盛国等负责防卫。官兵的箭偶尔射中神舆,射伤僧人。山僧等马上把神舆丢下,回到寺庙开始修“咒压国家大法”。
这样一来,不仅后白河上皇深觉惶恐,满朝文武全都大惊失色。于是,朝廷先是下令祇园社别当将神舆抬回神社,然后派御使前往比叡山抚慰僧众。当时,朝廷御使的使命极其艰难,时常发生被山僧折辱、遣返的状况。由于平时忠与座主明云素来交好,所以朝廷派平时忠为敕使,前往比叡山告知:朝廷已经将藤原师高革职发配到尾张国,将藤原师经革职发配到备后国,并将向神舆放箭的官员关进大狱等。比叡山僧众听到这些,方才善罢甘休。
可见当时平时忠的影响力远在藤原成亲之上。

平德子
安元三年(1177年)三月五日,平重盛任内大臣,平氏一族的权势越发炙手可热。藤原成亲钦羡不已,于是,向后白河上皇请求升为近卫大将。当时的左大将是大纳言藤原实定,这个官职在他们家已经传承数代,不便轻易变更。而右大将中纳言平宗盛是建春门院平滋子的义子,又是高仓院中宫平德子的兄弟,一旦任命,如果没有过错,自然不能随便替换。藤原成亲求官不得,便心生不满。这样的庸人,早就忘记了平治之乱中平清盛对他的搭救之恩,一心只知道嫉妒平氏的荣华。
另一边,西光也觉得,自己当年依附于信西——信西的子嗣,原本官职在平清盛之上,现在虽然得到赦免回到京城,官职却远不如平氏。于是,他更加嫉恨平清盛。
于是,这两方嫉妒平氏的势力就暗中勾结了起来。现在西光之子藤原师高等,因为山门僧众的强诉,被褫夺了官位,处以流放。这样一来,平氏一族的优势就更明显。藤原成亲与西光等人对平氏的嫉恨就更加深重,一心想要打倒平氏。而藤原师高等人的流放之刑,也是因为天台座主明云的诉讼,所以明云也成了藤原成亲与西光等人复仇的目标。
安元三年(1177年)四月二十八日,樋口富小路起火,殃及大内。大极殿、小安殿、八省院、神祇宫等,宫中三分之一都被烧毁。世人都说,这次大火是日吉山王的阴灵作祟,是日吉神火。
此前,兴福寺僧人觉兴与多武峰僧人等相争,放火烧山,朝廷将觉兴流放至播磨国。结果兴福寺的恶僧又故技重施,抬着春日神社的神木来到宫中,要求朝廷赦免觉兴,并惩处天台座主明云。朝廷不仅没有应允,反倒将主谋之人捉拿下狱,而天台座主明云却因西光的谗言,被检非违使拷问。谗言的详情现在已不可考,笔者参阅诸书,发现大约是说明云身居天台座主之位,却不知训诫僧徒,反倒支持僧众嗷诉。对于日吉神火的谣传,明云听说了却不理睬,所以说不定是比叡山僧众放的火。总之,朝廷因此认为明云不堪重任,上不敬朝廷,下惑乱人心云云。其实,这只是西光为了替儿子报仇而使用的诡计。
安元三年(1177年)五月五日,明云被褫夺天台座主之职,并于同年五月二十一日被发配到伊豆国。明云出发当天,山门众僧为之愤怒不已。五千僧众齐集粟津渡口,企图夺回明云座主。《皇帝纪抄》记载:“朝威如无”,可见当时暴乱之严重。
《历代皇记》等记载:其后,天台座主之职由鸟羽院第七皇子觉快法亲王接任。明云被发配至摄州远地,闭门不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