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平清盛及后白河上皇的院政复兴

一、四面楚歌的平清盛及后白河上皇的院政复兴

前一小节追讨官兵溃败的消息传来,引发了各地叛乱的爆发。镇西地区的反贼被平贞能一举镇压。然而,近江国方面,山本兵卫尉山本义经(源义经)起兵,与南都的恶僧联手,一同对抗平氏;北方的信浓国,则有木曾义仲(源义仲)起兵,劫掠近邻等。各地急报频频传至京城。

这位源义经又称石川义经,自诩为源义家嫡流;而源义仲则是源为义之子源义贤的儿子。他二人各自得到当地豪族的扶持,逐渐得势猖狂。另一边,伊贺国的源行家也蠢蠢欲动。

朝廷一边派遣追讨使前往各地平乱,同时还向各大神社进献奉币,请求祝祷,并让延历寺修法祈福。一时之间,局势混乱无比。《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十二月二日条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十二月二日,辰刻,追讨使下向近江国。越前守(平)通盛、左兵卫督(平)知盛等为大将军,其外一族之辈数辈相从。(中略)伊贺国者,左少将(平)资盛朝臣为大将军,前筑前守(平)贞能相具云云。

平通盛

可见这时朝廷已经提起了足够的重视,将之前溃败的怯懦之徒完全排除在了出征将领之外。《玉海》后面继续记载:

今日还都御祈,被发遣十六社奉币使,上卿三条大纳言(藤原)实房卿。后闻,依使不足,被立十三社云云。使皆殿上人也。(中略)自今夜,延历寺始御祈二擅(不空羂索毘沙门)云云。

这里的“还都御祈”只是平清盛安排的表面名目。祈愿其实是为了“降服源氏”。所以最初决定十六家神社,最后因“殿上人不足”而改为十三家。其实并不是殿上人不足,而是平氏心腹不足。

之前源平之间的第一战,平氏嫡流平维盛出师不利,落败而归,丑态毕露。而迄今为止一直与平氏紧密合作的比叡山也举起了反对平氏的大旗。《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十二月十二日条记载:

近间,延历寺众徒中,凶恶之党众三四百人许,得山本兵卫尉义经(近江国逆贼之张本,甲斐入道与件义经也),语以圆城寺为城,六波罗可入夜打,又所进向近江国之官军等之塞其后,自东西可攻落之由,令结构云云。皇后宫亮(平)经政朝臣,(平)清房(禅门息,淡路守)等,追可被遣云云。

又兴福寺众徒逐日蜂起,称“宫大众[107]云云,(中略)关东之贼徒攻来近国之时,自南京又可伐入洛中由成支度云云。

承治四年(1180年)十二月十三日,自南都脚力到来,众徒既欲入洛。(中略)大众势以外云云。今日为追讨山恶僧等,官兵行向之间,于山科边众徒蜂起。已及合战[108],未事切云云。及申刻,大众等引退笼城等。

此前,朝廷曾向圆城寺下达了断罪的宣旨,圆城寺拒不接受。兴福寺一方对于朝廷“是否有参与叛乱的贼徒”的盘问也表示反抗。加上一些人对明云座主不满,于是,兴福寺与圆城寺合为一体,扰乱京城。延历寺中不服座主明云的恶僧也加入乱僧阵中。这样一来,南都、北岭的恶僧联合作乱,不仅座主明云的命令已经完全失效,连之前不执兵刃、只管认真理佛的僧人,现在也开始给予增援。平氏之前倚赖的延历寺,完全成了平氏的对立势力。

而此时,高仓上皇病重,无法处理政务,平清盛也束手无策,而安德天皇年纪尚幼,朝臣无奈只能请后白河上皇重开院政。但后白河上皇并没有马上应允。朝臣再三请求之后,后白河上皇才渐渐开始管理朝政。

承治四年(1180年)十二月十八日,后白河上皇重开院政。赞岐、美浓两国被献给后白河上皇。外有强敌,内失政权。平清盛的煎熬,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朝廷为维持京城附近的安定已经焦头烂额,自然无暇追讨远在坂东的源赖朝。于是,源赖朝乘机侵吞劫掠,扩张势力,渐渐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