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菅原道真及废绝遣唐使
以上种种弊病,都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纠正起来并不容易。一件一件清理下来,固然是因为宇多天皇的英明裁决,也离不开当时的左大臣源融、中纳言在原行平等人才的辅佐。特别是对菅原道真的提拔,确实能看出宇多天皇的慧眼识人。
宽平三年(891年)三月九日,菅原道真从赞岐守升至式部少辅,同月二十九日,任藏人,兼左中辨。宽平三年(891年)四月十八日,准许穿禁色杂袍,任藏人头。然而,菅原道真上表请辞:
(前略)伏奉昨日任藏人头之敕旨,(中略)谨检近代之例,天安藤原良绳、贞观藤原家宗、藤原山阴,仁和平正范、藤原有穗、源光,当代藤原时平、藤原高经、源希等,或出资清流,或生于鼎族,其性也,堪守芝兰之种,其威也,足率凤鸾之群,未有凡夫儒士之能当其任,以遗其名。(中略)况其职之乖人望乎,况其任之违天意乎,伏愿圣主陛下,济臣不当,更选其人。云云。
菅原道真在辞表中历陈:藏人头之职,历来都是出自权贵之家,但自己出身寒微,不堪重任。然而,宇多天皇并没有应允菅原道真的辞表。
后来,菅原道真历任兼左京大夫、参议、式部大辅、左大辨、勘解由使长官等,并于宽平六年(894年),被任命为遣唐大使。左少辨纪长谷雄为副使。当时,菅原道真上表如下:
谨案在唐僧中瓘,去年(宽平五年,即893年)三月,附商客王讷等,所致之录记,大唐凋敝,载之具矣,更告不朝之问,终停入唐之人。中瓘虽区区之旅僧,为圣朝尽其诚,代马越鸟,岂非习性。臣等伏检旧记,度度使[21]等或有渡海不堪命者,或有遭贼遂亡身者,唯未见至唐有难,阻饥寒之悲。如中瓘所申报,未然之事,推而可知。臣等伏愿,以中瓘录记之状,遍下公卿博士,详被定其可否。国之大事,不独为身,且陈款诚,伏请处分。
表文中所说的“录记”,现已不存,内容不明,但从表文内容能够推出其大意。应该是报告当时唐朝正处于从唐僖宗李儇时代进入唐昭宗李晔时代,内有宦官专权,朝纲混乱,外有黄巢、李克用、董昌等举兵,自立为王,唐主屡次多方蒙尘。
当时,对于日本朝廷来说,派遣遣唐使历来都是重大事件。如果不顾大唐的状况,依然派遣遣唐使的话,可能会如菅原道真表文中所说那样,遭遇不测。所以,菅原道真根据大唐当时的国情,请求停派遣唐使。
于是,派遣遣唐使之事从此废止。
同年,即宽平六年(894年),菅家门生等在吉祥院祝贺菅原道真五十大寿。当日,有一位老者,身着便装草鞋,手中提着一卷文书和一包沙金,将文书和沙金放在案桌上就离去了,也没有告知姓名。大家觉得奇怪,打开文书一看,里面是一则祈愿书文。祈愿文内容如下:
传闻,菅家之门客,共贺知命之年,弟子虽削迹人间,无名世上,而数记淳教之风,多改愚昧之过。古人有言:无德不报,无言不酬。深感彼意,欲罢不能。故福田之地,舍此沙金,金以表申诚之不轻,沙以祈上寿之无涯。莫疑其人,可求其志。云云。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是何人所赠。后来才知道,是宇多天皇易装为世外之人前来赐金。由此可知菅原道真所受恩宠之优渥。
宽平三年(891年),宇多天皇命菅原道真编纂《日本三代实录》及《类聚国史》等。此外,宇多天皇历年游宴的诗文,多是钦点菅原道真作序。现将宽平五年(893年)菅原道真所作序文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应制赋《春惜樱花》,其词曰:承和之代,清凉殿东二三步有樱树,树老代亦变,代变树遂枯。先皇驭历之初,事皆法则承和,特诏知种树者,移山木,备庭实。移得之后,十有余年,枝叶惟新,根荄如旧。我君每遇春日,遍及花时,惜红艳以叙睿情,玩熏香以回恩盻,此花之遇此时也,红艳与熏香而已。夫劲节可爱,贞心可怜,此花北有五粒松,虽小不失劲节,花南有数竿竹,虽细能守贞心,人皆见花,不见松竹。臣愿我君兼惜松竹云尔。仅序。
春物春情更问谁,红樱一树酒三巡。
绮罗切齿相同色,桃李惭颜共遇时。
欲蔓飞香凭舞袖,将缠晚带有游丝。
何因苦惜花零落,为是微臣身拾遗。
——《菅家文草》
宇多天皇命菅原道真咏花,但菅原道真不仅说花,还说松竹的劲节,哪怕是一时游宴,也不忘节义,可见其平时的品德与节操。所以君主对他的恩宠,绝不是毫无缘由。所谓“有其君必有其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君臣,才会有如此的政绩。后世总是讴歌“延喜之治”,但我们必须知道,“延喜之治”的根基,铸就于宽平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