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艺的繁荣
当时,不仅两位上皇相处和睦,朝野上下也一片祥和。诗歌、管弦等文学技艺有了显著的发展。后来醍醐天皇延喜五年(905年)编纂的《古今和歌集》,摘录的几乎都是这个时期的文人,或者是受到这个时期文风熏陶的诗人的作品。
《水镜》中记载:
仁明天皇才华卓越,精通管弦,凡事种种,皆胜古之帝王,世之奇才,亦无人能及。
在这样一位天皇的引领之下,当时涌现了很多精通管弦的人。承和元年(834年)正月,在仁寿殿的内宴中,正六位上大户首清上因横笛精妙而受到仁明天皇的赞赏,被升为外从五位下。
《续日本后纪》还记载:
承和十二年(845年)正月,大极殿最胜会时,外从五位下尾张滨主,以一百三十岁高龄,在龙尾道上作《和风寿乐舞》,长袖低垂,宛如少年,闲雅优美。次日,尾张滨主被召到清凉殿在御前起舞,(仁明)天皇赞叹,赏御衣一袭。
《今昔物语集》中还记载了一则仁明天皇御弟源信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被称为北边大臣的贵人,名叫源信。他是嵯峨天皇第十皇子,住在一条大街的北边,所以被称为北边大臣。
这位北边大臣多才多艺,精通管弦,尤其是弹奏古筝的技艺,无人能及。
一天晚上,北边大臣在家弹奏古筝,一时兴致所致,从深夜弹到了天明。他以高超的技艺弹奏着绝美的秘曲,自己也沉醉在悠扬的琴声之中。
这时,他透过面前的竹帘看见外面闪着白光。他从帘缝中悄悄往外看,发现有两三个身长一丈的天人,正在翩翩起舞。(中略)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啊!
“天人”什么的,在现代人看来也许很可笑,但当时是佛教迷信最盛的时期,所以觉得天地鬼神都是可以打动的。
当时,仁明天皇十分喜爱文学。承和元年(834年)八月,紫宸殿举行“释典”[1]之时,仁明天皇亲自讲解《尚书》,从此成为恒例。
之后,仁明天皇命正四位下菅原清公于紫宸殿侍讲《后汉书》。
《续日本后纪》记载,承和四年(837年)七月,式部省奏议:
根据大学寮建议:根据天平二年(730年)三月格,应从杂任及白丁聪慧人之中,录取文章生[2]二十人。然现在诸生,年少有为者少,大器晚成者多,待到应选文章生,已经头发斑白。而人虽贤良,却无位荫。所以恳请朝廷,准许预授白丁学生[3]文章生出身。(仁明)天皇应允。
从那以后,文章道[4]越来越兴盛。当时的右大臣藤原三守,从小就进入大学学习,研习经传,尽管后来身居显位,但在路上碰到学生,依然会下马接受学生行礼。这都是仁明天皇奖学的余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