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削发及御室门迹

七、上皇削发及御室门迹

宇多上皇退位之后,就移居朱雀院。次年,即宽平十年(898年),醍醐天皇改元为昌泰。

昌泰二年(899年)十月二十四日,宇多上皇落饰出家。大僧都益信在仁和寺灌顶堂给宇多上皇进行三归、十善戒灌顶,并献上法号“金刚觉”。

当天,昌泰二年(899年)十月二十四日,醍醐天皇原本也准备临幸仁和寺,但宇多上皇派中纳言源希,以“山路鸾舆难通”为由,制止醍醐天皇出行。

宇多上皇在辞去“太上天皇”尊号的诏书中写道:

前年(宽平九年,即897年)之让位,是为社稷;今日之出家,是为菩提。

同年,即昌泰二年(899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宇多法皇临幸东大寺,登坛受戒。前一天,宇多法皇特命钦差藤原定国送调布五百段、钱百贯文至该寺,作为法会的开销。

从那以后,宇多法皇遍临名山大寺,以避俗世,但对于国家臣民,依然深深关心。

延喜十年(910年)九月,宇多法皇登比叡山,跟随座主增命接受了天台灌顶。然后下诏:

授与增命法眼和尚位。

承平元年(931年)七月十九日,宇多法皇在仁和寺南御室圆寂,时年六十五岁。当时已出家三十五年。

《神皇正统记》记载:

宇多天皇在位十年,然后让位于皇太子(敦仁亲王)。(中略)两年后出家,时年三十三岁,这是宇多天皇年少时就有的志向。宇多天皇出家后,师从弘法大师三代弟子益信僧正,在东大寺接受灌顶。后又跟随智证大师的弟子增命(当时位份是法桥,次于法印、法眼。后来谥号“静观”)学法,在比叡山接受灌顶。宇多法皇开创的 “弘法流”至今在仁和寺传承。

“弘法流”有“广泽”(仁和寺)和 “小野”(醍醐寺、劝修寺)两个分支,“广泽”是宇多法皇的弟子宽空僧正的弟子宽朝僧正(敦实亲王之子,宇多法皇御孙)的居所,因而得名。之后,“御室”(仁和寺住持)代代相传,全都由皇族担任。

“小野流”是益信的同门师兄弟圣宝僧正所开创,这位圣宝僧正是位智法无双的高僧。(中略)

现在人们依然会讴歌“延喜-天历盛世”,这都得益于宇多天皇在位时实施了古人所推崇的“无为之治(圣人的政治)”。(中略)

菅原道真因为博学多才,被擢升为大纳言、大将,就是在宇多天皇时期。(中略)

宇多天皇比较长寿,一直活到了朱雀天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