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最澄与天台宗
如前一小节所述,当时的宗教界,不遵教义、不守法纪现象严重,所以难免受到世人的非议。于是,最澄和尚(传教大师)和空海和尚(弘法大师)之类的杰出人物出现了,他们开创新宗派,传播新教义。
《元亨释书》《大师传记》等记载,最澄俗姓三津首,近江滋贺郡人。他的祖先是东汉献帝的子孙。应神天皇[105]时,他的祖先仰慕日本文化,来到日本。日本朝廷体恤他的祖先,于是,在近江滋贺郡赐了封地。他的父亲三津首百枝,住在比叡山之麓。神护景云[106]元年(767年)八月十八日,最澄出生。最澄十二岁出家,拜在大安寺行表门下。最初学习“唯识”,然后广泛收集经书,得到了《华严经》《起信论》等的疏注。又在南都奈良抄写了天台宗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天台四教仪》《维摩经疏》等。这些都是大唐高僧鉴真和尚(居住在招提寺)带来的版本。

最澄
延历四年(785年)七月,最澄登上日枝山(比叡山),修建草庐,研读《法华经》《金光明经》等大乘佛经,当时他才十九岁。延历七年(788年),他在山顶修建寺庙,名号为“一乘止观院”,还造了一尊与他等身的药师佛,安放在寺中。
然而,天台宗的教义讲究“师授相乘”,所以最澄一心想着入唐求法。延历二十三年(804年)七月,最澄奉旨跟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元亨释书》把菅原清公当作了大使,其实他是判官)入唐求法,但不能停留太长时间。最澄一行渡海来到了大唐的明州[107],当时大唐是唐德宗[108]贞元二十年(804年)。

唐德宗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最澄奔赴台州,抵达天台山国清寺,谒见道邃法师。道邃法师是荆溪大师[109]的高徒,智者(名讳是智顗,字德安,谥号天台大师,智者是他的法号)七世的嫡孙。当时,道邃法师传授最澄“一心三观”的教旨,并授菩萨三聚大戒。最澄在天台山抄写天台宗的教文疏记,并谒见了佛陇寺行满座主[110]。行满座主说:“昔智者大师告曰:‘我灭后二百余岁,我之法将传东国。’祖识不虚,子乃其人。”于是,荆溪大师将诸籍密典倾囊相授,说:“你将这些法文带回日本,去做海东传灯[111]始祖。”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最澄来到越州,拜谒龙兴寺顺晓[112]阿阇梨,顺晓传授最澄三部灌顶、密教,以及《陀罗尼经》、印契、图样、灌顶器物等。
之后,最澄来到唐兴县,拜谒沙门翛然,得到翛然传授达摩一派牛头山法,习得禅学要义。
入夏,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五月,最澄随遣唐使一行返回日本,延历二十四年(805年)秋回到京都,向桓武天皇献上从大唐得到的天台、密教等经文。最澄向桓武天皇上表说:
沙门最澄言:最澄闻,六爻探颐,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岂若随他权教开三乘于机门,随自宝教示一乘于道场哉。然则,圆教难说,演其义者天台;妙法难传,畅其道者圣帝。伏惟陛下,纂灵出震,抚运登极,北蕃来朝请贺正于每年,东夷北首知归德于先年。于是,属想圆宗,缅怀一乘,绍宣妙法以为大训。由是,妙圆极教,应圣机而兴显;灌顶密法,感皇缘而圆满。最澄奉使求法去,远寻灵踪,往登台岭,躬写教迹,所获经并疏及记等,总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且见进经一十卷,名曰《金字妙法莲华经》七卷、《金字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字菩萨戒经》一卷、《金字观无量寿经》一卷,及天台智者大师灵验图一张,天台大师禅镇一头,天台山香炉峰送柽及柏木文释四枚,说法白角如意一柄。谨遣弟子藏经奉进,(中略)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七月十五日沙门最澄上表。
《后日本纪》等记载,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八月九日,入唐求法的僧人最澄上殿,为桓武天皇悔过读经(为桓武天皇消灾除病),并向桓武天皇进献大唐的佛像。最澄担任护持僧[113],应该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随后,朝廷命七大寺抄写最澄从大唐带回来的各种经论,所用纸料都由宫中提供,由大学头[114]和气弘世[115]监管。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九月,各寺德才兼备的僧人汇聚于清泷[116]高雄山佛寺中,接受灌顶三摩耶。这是日本秘密灌顶之始。从此,最澄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天台法华宗。当时的佛教有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这四宗,加上天台宗就变成了五宗。其余的成实、俱舍两派,当时已经衰微,只有少量信徒。最澄上奏桓武天皇:为行政化,广布教义,希望规定每年得度者十二人,五大宗派各两人,成实、俱舍各一人。桓武天皇准许。
嵯峨天皇[117]弘仁[118]五年(814年),最澄久居比叡山,潜心修佛。嵯峨天皇御赐近江国稻四百束,作为修行的费用。最澄德才精进,从两代天皇的笃信中就能看出。
弘仁七年(816年),最澄将《新集圣教序》三卷,及《天台灵应图》同《本传集》十卷、《涅槃狮子吼品》一卷进献给嵯峨天皇。这本《新集圣教序》是第一本传到日本的王羲之《圣教序》。嵯峨天皇长于书法,可能也是得到了这部王羲之《圣教序》的缘故吧。

嵯峨天皇
弘仁十三年(822年)[119],最澄向嵯峨天皇上表:请求朝廷准许,天台法华宗每年得道者两人,于同年三月先帝(桓武天皇)国忌之日,在比叡山按照《法华经》的规定受戒,然后十二年不出山,在山中继续修炼四种三昧,因此,请求朝廷为他们建造圆宗大乘戒坛。
朝廷将最澄的上表下发到南都(奈良)各大寺,询问他们的意见。沙门护命[120]上表抗议。东大寺景深著《迷方示正论》,指出了天台宗教义的“二十八失”,与最澄对抗。南都各寺也纷纷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最澄著《显戒论》及《显戒论缘起》,反驳“二十八失”。朝廷将最澄的文章下发给南都各大寺。南都各寺无言相对,但依然强烈反对建造戒坛。由于反对意见过于强烈,最终朝廷驳回了最澄的请求。这也成为后世南都北岭相争的源头。
弘仁十三年(822年),最澄圆寂,时年五十四岁(或者五十六岁),清和天皇[121]贞观[122]八年(866年),御赐谥号传教大师。《释家初例抄》记载:

清和天皇
贞观八年(866年)六月十二日乙酉,敕:天台大师最澄赐赠法印大和尚位,号传教大师,(中略)准大唐南岳、天台两大师例,赐谥号,本朝大师谥号初也。最澄者,入灭后今年四十五年。
关于戒坛一事,《元亨释书》等记载,最澄圆寂后十七日,嵯峨天皇下诏准许修建。而实际上奉旨建造戒坛,是在淳和天皇[123]天长[124]五年(828年),最澄的继承人义真时期。

淳和天皇
日本国内原本只有奈良东大寺、筑前国观音寺、下野国药师寺三座戒坛,被称为“三戒坛”。根据规定,所有僧侣,如果没在这三座戒坛受戒,就不能列入僧籍。虽然东大寺依然反对,然而,随着比叡山戒坛的建立,“三戒坛”变成了“四戒坛”。而后,药师寺废弃,观音寺也逐渐衰微,最后只剩下“南都”[125]“北岭”[126]两坛并立。
至于延历寺的名号,大约是弘仁十四年(823年),嵯峨天皇按照该寺建寺之年的年号,将一方“延历寺”的匾额御赐给该寺,从此,延历寺就成为镇守皇城“鬼门”的镇国灵寺。《叡岳要记》记载:
延历寺,(中略)延历四年(785年),岁次乙巳,七月中旬,(中略)结草为庵。(中略)同七年[127],岁次戊辰,奉为桓武天皇,创建根本一乘止观院。(中略)弘仁十四年(823年),岁次癸卯,二月二十六日,下诏敕,改易本名,号延历寺,厥后寺家立了。
所以,定名为“延历寺”,应该就是在弘仁十四年(823年)。
此外还据说,平安京中一条到九条的街市规划,就是源自最澄所用的“九条袈裟”。
关于传教大师(最澄)入唐,《神皇正统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教大师(最澄)自入唐之前就在比叡山中修行,他在为现在的根本中堂开挖地基时,曾挖出一枚八齿的钥匙。传教大师(最澄)入唐时,也带上了这枚钥匙。传教大师(最澄)来到天台山拜谒智者大师(天台宗四祖,又名天台大师)的正统六代弟子道邃和尚,向他学习佛法。当时,天台山上有一个智者大师圆寂之后留下的没有钥匙的秘藏,大家试着用传教大师(最澄)这枚钥匙去开,居然顺利地打开了。(中略)天台山僧侣无不敬服,于是,他们便将天台宗奥义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了传教大师(最澄)。
不过,比叡山的口传[128]中却没有收录这个故事,所以也不知真伪。
此外,《元亨释书》还记载,最澄远赴东国,行至信浓国,山高路险,百曲千折,一天只能走原来一半的行程,晚上也只能露宿在山中,没有旅馆可以投宿。最澄因此体察到行人的艰辛,便四处化缘,募集钱财在山中修建了一座寺庙,为往来行人休息提供便利。
这些故事流传后世,虽然已经真假难辨,但却是当时的人们对最澄的敬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