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还幸旧都

四、还幸旧都

然而,此时,平氏对源氏的动向依然一无所知,所以还在继续经营福原新都。《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七月四日条记载:

迁都之事,不可弃故阙之由,被仰下了。福原为离宫,暂可有

经回,云云。

然而,营建离宫的事情向大众公开之后,随行侍奉的公卿之中自然就出现了反对者。《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七月十二日条记载:

去顷可有迁御之义,粗出来,(藤原)隆季、(平)时忠等卿相议,被仰禅门(平清盛)之许之处,尤可然。但于老法师(平清盛)者,不可参御共,云云。人人忽以(中略)复都议停止了。

迁都福原一事,突然招致反对,根据《玉海》及《山槐记》的记载,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本年度为安德天皇的本命年,阴阳道推算后奏文中说“新都方位凶恶”。

第二,公卿商议后觉得,福原宫面积狭小,不便举行大尝会等祭典,也没有足够的土地营建八省院及公卿府宅等。

第三,延历寺的反对。《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二十日条记载:

传闻,延历寺众徒炽盛蜂起,以奏牒付职事了,是可止迁都由也。若无裁许者,可抽领山城、近江两国之由,成支度云云。

承治四年(1180年)九月二十八日条记载:

延历寺众徒,诉迁都奏牒,披见之处,颇口美,所申得道理之故欤。

当时的“奏牒”内容不详,但可以推测其中的大致内容。

第四,东国源氏、镇西及近江与源氏有关系的武士纷纷起兵[97],朝廷需要派遣追讨使。

第五,南都等恶僧蜂起。延历寺原本是平氏防御南都的同盟,现在也站在了平氏的对立面,可谓祸起萧墙,内外受敌。

这样的局面,即便是平清盛也难以控制。于是,平清盛马上传令告知延历寺:朝廷即刻返回旧都,请为国家安全祝祷。

《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十九日条记载:

迁都(中略)可有御入洛之由,被仰延历寺,众徒大悦,始种种御祈等云云。

关于“还幸”,《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有些史料记载为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有误),今夕行幸,御幸,共着木津殿,云云。(中略)

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院入夜御入洛御(平)赖盛卿六波罗之第(号池殿)。法皇(后白河)未刻许入洛,御故内大臣(平重盛)六波罗第(号泉殿)。武士数十骑,路次之间奉围绕云云。

《皇帝纪抄》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去福原新都有还幸平安古京,今夜宿寺江,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宿辛崎,承治四年(118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应为二十五日)入洛,主上(安德天皇)还幸五条内里。

《续古事谈》记载:

六波罗太政入道(平清盛)在福原建立新京,移居新都一段时间之后,平清盛召集了一些貌似依旧留恋旧都的公卿,让他们说新都和旧都哪个更好。[98]

公卿们对平清盛心怀畏惧,所以都不敢说真话。唯独藤原长方卿一人,说了很多新都不好的地方。(中略)

事后,当时在场的公卿纷纷指责藤原长方说:“你真是思虑不周啊!平清盛这样霸道的人,一心修建的新都,你为什么要说它不好呢?现在能够迁回旧都固然是好,但回去之后,如果他大发雷霆,又该如何是好呢?”

藤原长方回答:“我自然有我的道理。(中略)平(清盛)相国当初做决定的时候,有跟谁商量过么?他这是心里后悔了,才会找人商量啊!(中略)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吝惜我的言词呢?”

平清盛走错了这一盘棋,最终导致了平氏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