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皇太子及藤原基经摄政
同年,即贞观十八年(876年)十一月,清和天皇突然退位。《日本三代实录》记载:
贞观十八年(87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庚子,(清和天皇)车驾幸染殿院。
贞观十八年(87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辛丑,(清和)天皇有意让位,故出居外宫。遣使守内外之要害之处,以戒不虞。(中略)各赍敕符木契,一时驰赴。
贞观十八年(87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壬寅,皇太子(贞明亲王)出自东宫,驾牛车,诣染殿院。是日,(清和)天皇让位于皇太子(贞明亲王),敕右大臣从二位兼行左近卫大将藤原朝臣基经(即藤原基经),保辅幼主,摄行天子之政,如忠仁公(藤原良房)故事。其诏曰:(中略)而君临渐久,年月改随,热病频发,御体疲弱,不堪听朝政。加以比年之间,灾异繁见,天下无宁。每思及此,忧伤弥甚。是以脱屣此位,治赐御病,镇息国家之灾害。念行年久,然为待皇太子(贞明亲王)成人,于今经数年。今所思,朕昔以幼稚得钟此位,赖贤臣之保佐,得至于今日。(中略)故是以授赐此位于皇太子贞明亲王。(中略)
又左大臣源朝臣(嵯峨帝皇子源融,世称河原左大臣)为性萧疏,不耐仕奉朝务,先先[56]申乞殷勤,朕且不欲夺其志。
右大臣藤原朝臣(藤原基经),取持内外之政,勤于仕奉,夙夜不懈。又皇太子(贞明亲王)之舅氏也。见其情操,寄托幼主。然则少主未亲万机之间,摄政行事,如忠仁公(藤原良房)之保佐朕身,相扶仕奉。(中略)
皇太子(贞明亲王)受天子神玺宝剑,御凤辇,归于东宫。文武百官扈从如常仪。
贞观十八年(876年)十二月八日,清和天皇获太上天皇尊号。《日本三代实录》记载:
敕令所司,奉白绫二百匹、绫三百匹、白绢五百匹、绢二千匹、帛五百匹、白丝三百
、丝七百
、细屯绵千屯、石见绵四百屯、调绵一万屯、庸绵五千屯、绵细布千端、调布二千端、新钱二百贯文于太上天皇宫。又奉充御封二千户。
《大镜》记载:
(清和天皇)在位十八年,于贞观十八年(87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染殿院退位。元庆三年(879年)乙亥五月八日出家,时年三十,世称水尾帝。
《神皇正统记》记载:
清和天皇心归佛法,常怀脱屣之志,经慈觉大师受戒,得授法号素真。在位的帝王领受法号,是极罕见的事情。(中略)清和天皇让位于皇太子(贞明亲王),三年后出家,作为慈觉大师的弟子接受灌顶,然后在丹波一个叫作水尾的地方修行。不久后去世,时年三十一岁。
《日本三代实录》记载:
(大意)元庆三年(879年)五月四日,太上天皇(清和)自清和院迁至粟田院,此处为藤原基经之山庄,位于鸭川以东。
元庆三年(879年)五月八日,太上天皇(清和)落饰出家,当时权少僧都宗睿在旁侍奉。
元庆三年(879年)五月二十日,天皇(阳成)下诏,命大和国进米百斛于清和院,以充太上天皇(清和)头陀山中之费。
元庆三年(879年)十月二十三日,进献绵二千屯、钱一百贯文于粟田院,以充太上天皇(清和)临幸大和国之费。
元庆三年(879年)十月二十四日,太上天皇(清和)临幸大和国,六府将曹、志府生,每府各一人,近卫、兵卫、各门部十人充当护卫,太上天皇(清和)尽数斥退,只留参议治部卿在原行平、参议右大辨藤原山荫随行。
次年(元庆四年,即880年)三月,太上天皇(清和)将伊势、尾张两国进献给清和院的白米一百斛转送给丹波国水尾山寺。当时,太上天皇(清和)巡游大和、摄津等地的名山佛寺,留居水尾山寺。
元庆四年(880年)八月,太上天皇(清和)自水尾山寺回到京都嵯峨栖霞观,此处是左大臣源融的山庄。之后又移驾粟田圆觉寺,即粟田院。
元庆四年(880年)十二月四日,太上天皇(清和)于粟田院驾崩。得年三十一岁。太上天皇(清和)心寄佛陀,笃习佛经,遍游山城国贞观寺、大和国东大寺、香山、神野、比苏、龙门、大泷、摄津国胜尾山等诸国名山大寺,诚心礼佛。从胜尾山回到山城国海印寺后,又进入丹波国水尾山。之后便断绝酒醋盐酱,每隔两三天进一次斋饭,每日苦修,焦毁如削,寝疾大渐,命近侍僧人,诵《金刚轮陀罗尼》。太上天皇(清和)正向西方,结跏趺坐,手结定印而逝,御体不动,俨然如生,念珠犹在手中。于是,太上天皇(清和)御棺,形如轿舆。按照太上天皇(清和)遗诏,于山野中茶毗(火化)。
元庆四年(880年)十二月七日,葬于山城国上粟田山,并依据遗诏,不建皇陵,百官及诸国无须素服举哀之礼,丧事一切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