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难之所在

三、天下苦难之所在

虽然如前一小节所述,迁都平安京一事发生在延历十三年(794年)十月。不过,当时平安新都的建造尚未全部完成。《日本纪略》延历十四年(795年)正月条记载:“废朝,以太极殿未成也。”延历十五年(796年)正月条记载:“御大极殿受朝贺。”延历十五年(796年)三月条记载:“巡览朝堂及诸院。”由此可知,迁都第三年,朝堂等宫殿才终于建造完成。

不过,《日本后纪》延历十八年(799年)正月条记载:“丰乐院未成功,大极殿前龙尾道上,构作借殿,葺以彩帛,(桓武)天皇临御,蕃客仰望,以为壮丽。”当时,桓武天皇赐宴渤海国使,由于丰乐院尚未建成,所以在临时搭建的宫殿设宴。

《日本后纪》延历十六年(797年)三月条中,也有“令远江、骏河、信浓、出云等国,进雇夫二万四十人,以供造宫之役”的记载,从中可以知晓:当时宫殿仍在建造之中,甚至需要远方进献劳工。这主要是因为宫殿建造期间,不时遭受天灾,不得不多次重建。其大致情况,《日本纪略》中有记载:

延历十四年(795年)闰七月乙巳(十一日),大风,官舍京中屋破损;延历十七年(798年)八月丙戌(九日),大风,坏京中百姓庐舍;延历十八年(799年)九月戊申(七日),暴风,京中屋舍倒坏;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八月壬子(十日),暴雨大风,中院西楼倒,打死牛,又堕坏神苑左右阁,京中诸国多蒙其害;(桓武)天皇生年在丑,叹曰:“朕不利欤”未几不豫,云云。

从文中桓武天皇“朕不利欤”的叹息可以推断,当时灾情应该十分严重。

此外,延历十六年(797年)九月,桓武天皇下诏:“非常之备不可暂缺,宜山城、河内两国,便处置烽燧。”延历十九年(800年)十月,山城、大和、河内、摄津、近江、丹波等国派出百姓一万人,修建葛野川堤坝。由此可见当时劳役之繁重。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桓武天皇身体抱恙期间,仍挂念新京营建耗费民力。《日本后纪》记载: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壬寅(七日),公卿奏曰:伏奉纶旨,营造未已,黎民或弊,念彼勤劳,事须矜恤,加以时遭灾疫,破损农桑,今虽有年,未闻复业,宜量事优矜,令得存济者。臣等商量,伏望所点加仕丁,一千二百八十一人,依数停却;又卫门府衙士四百人,减七十人;左右卫士各六百人,每减一百人;隼人男女各四十人,每减二十人;雅乐寮歌女五十人,减三十人;仕女一百十人,减二十八人;停卜部之委男女廝丁等粮,又诸家厨租,暂停舂米,交易轻货;又诸国贡调脚夫,或国役五日,或国役三日,役限不均,劳逸各殊,须共役二日,以同苦乐。中纳言近卫大将[41]从三位藤原朝臣内麻吕(即藤原内麻吕)侍殿上,有敕,令参议右卫士督从四位下藤原朝臣绪嗣(即藤原绪嗣),与参议左大辨正四位下菅野朝臣真道(即菅野真道),相论天下德政。于时(藤原)绪嗣议云:方今天下所苦,军事(当时有征讨虾夷的战事)与造作也,停此两事,百姓安之。(菅原)真道确执异议,不肯听焉。帝善(藤原)绪嗣议,即从停废。乙巳(十日)废造宫职。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二月乙未朔丁酉(三日),停造宫职,并木工寮。

虽然此时宫殿营造尚未完全竣工,但已完成过半,所以停了造宫职,将其事务交由木工寮处理,宫殿修建一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当时花费的民力数据,各书均无记载,三善清行的《意见封事》中写道:

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中略)更营上都,再造大极殿,新构丰乐院,又其宫殿楼阁,百官曹厅,亲王公主之第宅,后妃嫔御之宫馆,皆究土木之巧,尽赋调庸之用,于是,天下之费,五分而三。

建造宫殿工程巨大,长达数年。桓武天皇也曾多次下诏,体恤民力。由此可见,三善清行的言论并非毫无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