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天皇驾崩及其生平事略
《日本纪略》天安二年(858年)八月条记载: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辛亥,二十三日,天皇(文德天皇)仓促有不豫之事,近侍男女骚动失精。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壬子,二十四日,帝(文德天皇)病弥剧,言语不通。皇太子(惟仁亲王)侍于尝药,公卿大夫候于阵头。入夜,召文章博士菅原朝臣是善(即菅原是善),令草诏书,太政大臣(藤原良房)奉敕。(中略)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甲寅,二十六日,荐药无验,骚动殊切,嘱名僧五十人,于冷然院,令读《大般若经》。入夜,遣固关使,赐敕符木契,敕于诸卫令警固甚严。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乙卯,二十七日,帝(文德天皇)崩于新成殿(冷然院),左右近卫,阵于东宫直曹。大纳言安倍朝臣安仁(即安倍安仁),率少纳言、近卫少将、主铃等,令赉玺印柜等,奉入直曹。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丁巳,二十九日,大纳言(安倍)安仁,仰左右诸卫,令着铠。皇太子(惟仁亲王)与皇后(藤原明子)同辇,移幸于东宫。
此外,《日本三代实录》,贞观二年(860年)二月“僧正传灯大法师真济圆寂”条中,在真济略传的最后写道: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文德天皇寝病,真济侍看病于冷然院。大渐之夕,时论嗷嗷,真济失志隐居。
可见当时文德天皇突然病重,不久就驾崩,百官自然会“骚动失精”。而皇太子(惟仁亲王)在当初立储之时就有人反对,现在他年纪尚幼,《日本三代实录》中记载:
天安二年(858年)八月二十七日乙卯,逢迎皇太夫人(藤原明子)于东五条宫,欲令拥护幼冲皇太子(惟仁亲王)云云。阴阳寮奏言,夜有星,入紫薇宫,赤如炎火,长十余丈。
紫薇宫在阴阳道里属于帝宫,“星入紫薇”,是有谋反之人进犯宸宫[34]的凶兆。而“赤如炎火,长十余丈”,则可以看出当时迷信的世态,以及警戒的程度。
于是,各卫府的人都身披甲胄,以备万一。这样的场面,其实是历代少有的,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之下,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文德实录》的最后写道:
帝(文德天皇)初自登宸极,垂心政事,性甚明察,能知人奸,专思天下升平之化,不好巡幸游览之事。仁寿、齐衡之间,频得嘉瑞,以荐陵庙。至于禁网渐密,宪法颇峻,天下以为明。帝(文德天皇)察察,官署屡闻补替迁除之事,吏人还怀废罢解散之忧。又圣体羸病,频废万机,抚运不长,在位已短,天之降命,盖有数欤。于时春秋三十有二(在位仅九年)。
文德天皇在位时间不长,所以政绩算不上斐然,这也十分可惜。
天安元年(857年),文德天皇曾重设相阪关,新设大石、龙花两处关口,用来确立皇都与地方的分界线。可见文德天皇也是一位睿智的君主。
关于文德天皇的陵墓,《日本三代实录》天安二年(858年)记载:
天安二年(858年)九月二日庚辰,大纳言安倍朝臣安仁(即安倍安仁)、中纳言橘朝臣岑继(即橘岑继)、参议平朝臣高栋(即平高栋)、伴宿祢善男(即伴善男)、从四位下行文章博士兼备前权守菅原朝臣是善(即菅原是善)、大藏大辅正五位下兼守左中辨高阶真人岑绪(即高阶岑绪)、从五位上行大学博士大春日朝臣雄继(大春日雄继)、外从五位下行阴阳权助兼阴阳博士[35]滋岳朝臣川人(滋岳川人)、外从五位下阴阳助兼博士笠朝臣名高(笠名高)等,至山城国葛野郡田邑乡真原冈,定山陵之地。
天安二年(858年)九月六日,先帝(文德天皇)下葬,谥号“文德天皇”,世称“田邑帝”。《日本三代实录》记载:
送终之礼,皆从俭约,一如仁明天皇故事,但变前例,只作方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