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刀伊入寇

二、刀伊入寇

朝廷之上,藤原道长荣华正盛,对于世间乱象,全然不知。然而,宽仁三年(1019年)四月,太宰府传来急报。不过,这次事件,前期的奏报来势汹汹,后面却烟消云散,不了了之。

《日本纪略》记载:

宽仁三年(1019年)四月十七日,太宰府飞驿使乘马驰入左卫门阵,是刀伊(指女真)国贼徒五十余艘起来,虏壹岐岛,杀害(壹岐)守藤原理忠,并掳掠人民,来筑前国怡土郡。

宽仁三年(1019年)四月十八日乙巳,摄政(藤原赖通)以下定申飞驿事。仍赐太宰府敕符,并五条:警固要害、防御凶贼、祈祷佛神、可守当境之由也。

宽仁三年(1019年)四月二十一日戊申,奉币伊势太神宫以下十社,依刀伊国贼徒事也。伊、石、贺、松、平、稻、春、原、神、住[18]

宽仁三年(1019年)四月二十七日甲寅,给官符于太宰府,防御刀伊贼。

宽仁三年(1019年)五月二十六日壬午,仁王会。(中略)又祈刀伊国事。

宽仁三年(1019年)九月二十二日乙亥,右大臣(藤原公季)以下,定申太宰府言上刀伊贼事。

此后,《日本纪略》中再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可算是虎头蛇尾了。于是,笔者翻阅其他书籍,发现《大镜》“藤原隆家(与其兄藤原伊周一起,因对花山上皇大不敬之罪,被处流放)传”中记载:

藤原隆家在太宰府时,施政有方,百姓无不信服。他担任太宰府大贰(此处记录有误,应为权帅)十年,任满后返回了京城。

他在太宰府期间,曾有刀伊国贼寇突然来袭。太宰府(九州)没有任何防备,而藤原隆家大人原本不习兵马,对于这种事情毫无头绪,幸好他机敏能干,才智过人,马上召集筑后、肥前、肥后等九个领国的武士,连同太宰府内的文官,一起出海迎敌,敌军死伤惨重。(中略)

藤原隆家将战事中杀敌最多、战功卓著的人的名单上报给朝廷。这些人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中略)

当时,刀伊贼寇掳走了许多壹岐岛、对马岛的平民。新罗国王出兵将日本俘虏全都截下,并派使者将他们送回了日本。藤原隆家拿出黄金三百两酬谢新罗国使臣,然后将他们送了回去。

《日本纪略》中没有封赏战功的记载,《日本纪略》“藤原隆家略传”中也只有“长和三年(1014年)任太宰权帅,长和四年(1015年)四月二十一日叙正二位。宽仁三年(1019年)十二月辞权帅”寥寥数语,对这件事没有任何记录。

根据以上情况来看,这次战事必然不是“元寇来袭”之类的大事件。那么,当时的战况及赏罚情况又如何呢?

《日本纪略》中记载的“五十余艘”中,“十余”二字应该是多余的。至于“刀伊国”,有人认为是女真族。但根据《大镜》中“从新罗送还(俘虏)”的记载,这些贼寇应该是朝鲜釜山或者东莱[19]的商船、渔民等,漂流到壹岐岛附近,被岛民误认为海盗,从而引发争斗。由于斗争中壹岐守身亡,又有岛民被掳,所以太宰府认为形势危急,从而引发了骚乱。

自古以来,芝麻小事被边陲远民夸大其词上报朝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也时有记载。在日本,百余年前(德川幕府时期),曾有俄罗斯猎虎船漂流到虾夷北部边境,鸣放空炮作为求救的信号。但幕府的官兵却以为是敌国入侵,便以火炮回攻。猎虎船靠岸后,当地官兵慌忙向幕府报告,引发了一场混战。当时的情景,被记录在《休明光记》和一些野史之中,至今被传为笑柄。

所以,这些军情报告的背后其实常常暗含着旧时官吏邀功请赏的私心。《大槐秘抄》[20]评论:

如果(太宰)帅和大贰是勇武好战之人,就必然会发生“异国来犯”的事件。比如小野好古担任太宰大贰,以及藤原隆家担任太宰帅的时候,都发生了“异国来犯”的事件。这都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好武”之心。

他们虽然数次发回军情警报,但史书上却没有过多记载。他们的“好武”之所以会引发“异国来犯”,是因为没有选择“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徕之”,而是动用武力,引发纷争。

《八幡愚童训》里有这么一段:

后一条院御宇,长元年间,异国出兵来犯,大菩萨现神通力,大地忽然震动,敌军所造的船破损,异国贼军无力进犯而止。

这个故事虽然不足为信,但太宰府(九州)位于日本西部,各国商船往来,彼此争利,也会引发争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