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王流放的宣旨

七、以仁王流放的宣旨

如前一小节所述,平清盛对源赖政心存善意,所以此时对源赖政也完全没有戒心。不仅平清盛如此,朝廷和世人也对源赖政的反叛之心一无所知。承治四年(1180年)四月九日,即高仓宫亲王发出令旨当天,高仓上皇参拜完严岛神社,回到京城,当时平氏还不知道高仓宫亲王谋反的事情,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南都、北岭的僧众上。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五日,高仓宫亲王谋反的事情终于暴露。于是,朝廷马上任命三条大纳言藤原实房为上卿、藏人右少辨藤原行隆为执行,传达将高仓宫亲王流放土佐的宣旨,并派检非违使源兼纲(源赖政养子)、藤原光长为流放使,前往高仓宫亲王的府邸。高仓宫亲王迅速逃走。这应该是源赖政等人提前告密。关于当时的情况,《玉海》中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日,今晓入道相国(平清盛)入洛,武士满洛中,世间又物总。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三日,传闻,法皇(后白河)至京中。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四日戊刻,法皇(后白河)自鸟羽入京,以内藏头(藤原)季能朝臣府为御所云云。[89]乘坐八叶御车,另有两车相从,武士三百骑许,围绕前后左右。

《山槐记》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四日,及深更,自鸟羽,奉渡法皇(后白河)于八条坊门南乌丸西亭云云。

藤原季能的府邸在八条坊门南,就在平氏府宅附近。这应该是为了防止前面所说的恶僧抢夺上皇一类的事件,不过,当时朝廷并没有对恶僧出兵。

关于高仓宫亲王,《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五日,今夜三条高仓宫配流云云。该亲王,八条女院(暲子内亲王)义子也。此外纵横之说虽多,难取信。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六日,(小槻)隆职宿祢注送,三条宫(高仓宫)配流之事,其状如此:

源以光(本御名以仁,忽赐姓改名了),宜处远流,令退出畿外。(中略)

传闻,高仓宫,去夜检非违使未向其家以前,窃已逃向圆城寺,彼寺众徒守护,奉为将军,天台山两寺大众,谋叛云云。

该亲王(高仓宫)之子(北陆宫),为八条院(暲子内亲王)女房所生,自幼养育于女院(八条院)御所。亲王(高仓宫)逃亡之时,有武士围守女院(八条院)御所,意图搜求亲王(高仓宫)。(中略)(源)赖盛卿父子参入[90],奉命搜求云云。

此外,《山槐记》承治四年(1180年)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五日,高仓宫(一院御子,故高仓三位腹,新院御兄也)有配流事。只今检非违使(大夫尉)(藤原)光长,向三条北高仓西之亭,武士围之。(中略)晚头参向彼宫之处,皆闭门无人应答。(藤原)光长遂踏开高仓西面门,左兵卫尉(长谷部)信连射之,被疵者有两三人。高仓宫不在,早已令遁出给毕云云。今夜武士围之,女房等裸行,东西驰走,可悲可悲。

长谷部信连

抑彼宫(高仓宫)御名以仁也,而仁字有惮之由,改仁字为光字,被仰下云云。

高仓宫乘张蓝摺轿,如参拜之人,令向南都云云。或着净衣,骑御马,又乘马者二人,随行四五人云云。未一定,渡御平等院也。

可见,高仓宫亲王在源赖政等人的谋划下秘密出逃。至于后面的事情,《玉海》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七日,传闻,昨日巳刻许,八条宫(圆惠法亲王)[91]以使者示(平)宗盛、(平)时宗等卿云:“高仓宫在圆城寺、平等院,可被出京之由,有沙汰也云云。”

因兹,(平)时忠卿,为御迎进人,又(平)宗盛卿,武士五十骑许,差副彼使。(中略)

八条宫,下法师原三人相具之,秉烛首途,子刻许到彼寺,但不入寺,群集寺关之外,先以件之下法师,传达御迎参之由。即归来云,今日之以前,大众三十人许相率,渡御京之御所毕,早可被归云云。

仍别当(平时忠)使,并武士等,被参八条宫,先申此由,(八条)宫被答云,可被出洛之由。众徒相越所申也。忽而变凶徒,未归我房,其事无隐。于今者非力之所及,自上任法可有沙汰云云。(中略)

以使者遣(藤原)邦纲卿之许,(中略)示送云:“高仓宫登山,可被引笼无动寺之由,件寺僧纲等,进请文了。或者云,散在诸国之源氏末胤等,多以为(高仓)宫方之人。又近江国勇武之辈,同以与力,云云。”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九日,昨日所遣圆城寺僧纲之中,房觉僧正一人,入夜归洛,他之僧纲不出京云云。彼宫(高仓宫)犹不可奉出之由,大众申切了。凶徒七十人许,其中伴上房、尊上房,此两人为张本云云。此由奏院云云,山门不可与力之由,频被制止。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日,留寺之僧纲,子细示众徒,众徒等承诺可奉出(高仓)宫之由。仍自八条宫为御迎被进人。(有职二人,并房宫等被相副云云)就彼宫(高仓宫)在所,欲奉出之处,(高仓)宫作色云,汝等欲搦我,更不悬手云云。爰着甲胄恶僧七八人出来,追放彼有职以下,殆及凌轹云云。仍空以归洛。事之体,僧纲未能制止云云。

平教盛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一日,今日可攻圆城寺之由,被仰武士等,明后日可发向云。前大将以下十一人,所谓大将军(平)赖盛、(平)教盛、(平)经盛、(平)知盛等卿,(平)经资、(平)清经、(平)重衡等朝臣、(源)赖政入道(当时源赖政还没有暴露,可见其谋略之深沉)云云。

人语云,大众一同,不可奉出(高仓)宫之由,议定申了。(高仓)宫曰:“众徒纵虽放我,我于此地可终命,更不可为人手云云。”意气无衰损,太以勇立云云,见者莫不感叹。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二日,去夜半,(源)赖政入道,引率子弟等,向南都。先笼圆城寺云云。以天下之大事欤。

《山槐记》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记载: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十七日,去夕,召圆城寺僧纲十人,前大僧正觉赞、僧正房觉、权僧正觉智、权僧正公显、法印实庆、权大僧都行案、权少僧都真圆、法眼宽忠,七人参入。(中略)罢向本寺可仰众徒之由被仰下。

承治四年(1180年)五月二十三日,时时雨下,今晓,源三位入道(赖政),率男伊豆守(源)仲纲以下五十余骑,向圆城寺,参高仓宫云云。闻可蒙罪之由,仍逃去,云云。行舜律师来云:“昨日,朝,圆城寺僧纲等,赴如意岭逃归,众徒全不用敕定,不奉出(高仓)宫云云。”

可见,最初是高仓宫亲王煽动恶僧等,从而得到恶僧的拥护。如前面引文所示,这不过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手段而已。就在这样的拖延之中,朝廷,也就是高仓上皇身边有一部分人渐渐知晓了高仓宫亲王谋反的真相,于是,朝廷开始采取行动。

高仓宫亲王谋反的事情败露之初,源赖政还被朝廷任命为追捕使。可笑的是,《山槐记》记载,源赖政知道可能会被问罪之后,竟然逃走。源赖政担心两兵相接,自己的立场暴露,于是,乘夜逃入了圆城寺。

根据下小一节《愚管抄》等记录的战况可知,其实这时候,源赖政完全可以假装不知,然后潜伏在京中,等待恶僧被押送回京,再里外呼应。然而,源赖政错过了机会,所以只能带着五十余人,匆匆往圆城寺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