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上皇的奢靡
《今镜》记载:
白河院性喜华美壮大。白河御寺(法胜寺)规模就十分宏大,寺内有一座九层高的八面宝塔,里面供奉了一百尊佛像。
白河院想要感受百盏佛灯齐明的壮观景象,便在寺院前庭放置了点火的用具,命百名僧人同时点火。众僧最初不得要领,行动参差不齐。白河院心生不悦,让他们重新再点了一次。
还有鸟羽离宫,也是蔚为壮观,不仅宽阔,而且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后来,白河院为父皇后三条院举行五坛修法,考虑到国家财政的负担,所以没有大肆铺张,圆宗寺等也没有修建得很宏伟。(中略)
白河院因为皇后藤原贤子薨逝,不胜悲伤,修建了许多佛堂、佛像,(中略)还在饭胜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叫胜乐院的寺庙,并于次年(宽治二年,即1088年)二月进行了供奉。宽治二年(1088年)八月,白河院在法胜寺内修建常行堂。(中略)同一天,还在醍醐的圆光寺举行了供养。
白河院大修寺庙,最初是为了给先皇后藤原贤子祈求冥福,后来就渐渐变成满足自己的喜好了。《百练抄》中有多处记载:
白河法皇的乌丸御所,由播磨守藤原家保造进(进献);
白河院三重塔的供养,由纪伊守藤原显长造进;
新建室町殿,又称泉殿,由藤原显隆造进;
新建春日殿,由伊予守藤原基隆造进;
白河五重塔的供养,由但马守藤原敦兼造进;
白河御堂及百体爱染王供养,御堂由伊豆守源盛雅造进,并在高野山举行了供养,御塔则由越中守德大寺公能造进;
贺茂御祖社东塔的供奉,由播磨守藤原家保造进……等。
而这些事,都集中在大治元年(1126年)之后的两三年间,引文中提到的“某某守造进”指的是将修建的费用摊派到这个国守身上,从国司的收入中拿出经费进行修建的意思。而这位国守则会因“造进”的功绩而得到升迁。这一时期,国司的“连任”(买官)情况非常普遍。其中就有很多本来没有资格当国司的人,向白河院申请,通过“造进”佛堂等,获得连任或者晋升的机会。还有一些人,为了尽快积攒政绩,在一国任期还没满的时候,就申请调往新的任国,有时甚至会出现父子同时担任一国国司这样有失体面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国司除国家规定的课税之外,还向百姓收取临时课役,导致地方经济混乱。后三条院当年治理庄园的成果也全都付诸东流。
其中,有一个叫藤原为忠的人,造进二条大宫时晋升了一次,造进佛堂晋升了一次,造进白河院御所又得到了晋升。他因为数次“造进”的功绩,晋升到正四位下,被左京大夫源显辅嘲笑为“木匠大夫”。
白河上皇喜欢四处游幸,曾临幸高野四次、熊野八次。这在历代天皇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他京都及附近的游幸,就更可想而知了。
白河上皇喜爱书法,曾用金粉书写一切经,这样的事情连僧侣都未曾做过。白河上皇晚年皈依佛门,笃信佛法,于天治元年(1124年)五月,下令诸国禁止渔猎,并要求将渔网等上缴朝廷。首先是纪伊国收缴的渔网,在上皇御所前面烧掉。其后各国收缴的渔网五千余张,全都丢弃。宇治、桂川等地禁养鸬鹚,所有鸬鹚全都放生。宫中的猎鹰等,也都如此。只有神社寺庙中供神的渔网可以免于上缴。《今镜》记载:
所有动物全部放生,这一规定一直执行到白河上皇去世。初夏时节,已经没有猎户上山捕猎了,暮秋时分,已经没有渔民打鱼了。如果有人私藏渔网被发现,渔网就会被搜出来烧掉,渔网的主人也要受罚。(中略)宫中的饮食,也以斋素为主。
白河上皇还喜爱民艺田乐,时常观览。皇宫、上皇御所等的风气也渐渐趋同于民间。《百练抄》永长元年(1096年)七月十二日条记载:
殿上侍臣有田乐之事,凡近日上下所所,莫不玩田乐。禁里仙洞,无他营。侍臣传傅,至庶官,预此事。
连官员大臣,都沦落到演习此等低俗民艺。出现这样的弊政,大约是大江匡房等辅政贤臣都已先后离世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