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风、铸钱及殖产

三、矫风、铸钱及殖产

随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变得更加开明,“良贱通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延历八年(789年),朝廷准许:

奴婢(即贱民)与良家子弟通婚,或者良家女子与奴仆(即贱男)通婚,所生子女,皆从良家。

由于这条规定,故必须厘清各家家谱。于是,延历十八年(799年)十二月,桓武天皇下诏:

天下臣民,氏族已众,或源同流别,或宗异姓同。欲据谱讲,多经改易。至检籍账,难辨本枝。宜布告天下,令进本系账,三韩诸藩亦同。但令载始祖及别祖等名,勿列支流并继嗣历名。若原出于贵族之别者,宜取宗中长者署申之。凡缺氏姓,率多假滥,宜再确实,勿容诈冒。(中略)凡庸之徒,总集为卷,冠盖之族,听别成轴焉。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诏书,才有后来弘仁四年(813年)那份《姓氏录》。

此外,桓武天皇虽笃信佛教,但对于妖僧、巫祝等邪法却是严加禁止。

延历十三年(794年),山城国乙训社的佛像被迁往大原寺。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在西山砍柴的樵夫,在乙训社休息时,把木头刻成佛像玩。这个佛像据说非常灵验,引起庶众群集,所以被强制迁移。

延历十四年(795年),上毛野兄国的女儿,右京人氏,自称诸天[136],妖言惑众,被处流放到土佐;延历十五年(796年),生江臣家道的女儿,越前足羽郡人氏,常常在街上游荡,妄言他人祸福,迷惑百姓,后被处流放;等等。

这些事情都表明,当时已经有巫女装神弄鬼,迷惑世人。

在财政方面,桓武天皇也有整治。

朝廷历来禁止私铸钱币。延历十五年(796年),由于私铸钱币之事屡禁不止,朝廷下令:

顷者私炉滋起,奸铸纷然,施之交关,既为轻贱,宛之储蓄,不堪实用。

于是,朝廷重新铸造钱币,并刻上“隆平永宝”的字样,一枚值旧钱十枚。而且为了方便百姓,允许新钱旧钱通用。但以四年为期,从次年开始计算,四年后旧钱停止使用。

隆平永宝

延历十八年(799年),曾有一条小船漂到三河国,船里有一个人,这人以布裹身,下着短裤,左肩上披一块深蓝色棉布,仿佛袈裟一般。这人看起来二十来岁,身高五尺有余,耳长三寸有余,言语不通,不知是哪里人,从大唐来的人说他是昆仑奴[137]。这个人会说汉语,自称是天竺人,经常弹着一把一弦琴,琴声哀怨。

众人检视他的行囊,发现里面有一些植物种子,这人说是棉种。大家遵照他的意愿,让他住进了川原寺,然后帮他把带来的东西卖掉,换了钱在西墩外的路边搭了房子,供他休息。一段时间后,他又去了近江的国分寺。

他把带来的棉种分给众人,让众人在各地栽种——这是日本第一次种植木棉,可惜这一次,木棉的种植没有成功传承下去。

同年,即延历十八年(799年),朝廷将东海道的妇女迁至陆奥国,鼓励她们养蚕——这是奥羽地区养蚕业的第一次尝试,只是后来又衰退了。

现在日本种植的木棉,是庆长[138]时期出征朝鲜的将士带回来的种子。至于奥羽地区桑蚕业的兴盛,则是天明[139]时期以后的事情了。

【注释】

[1]淳仁天皇,第四十七代天皇,758年到764年在位,舍人亲王第七皇子。后来被废,幽禁在淡路岛,被称为“淡路废帝”。

[2]称德天皇,第四十八代天皇,764年到770年在位,即四十六代孝谦天皇再次即位。

[3]中纳言,《大宝律令》制定后增设的官职之一,令外官的一种,统管朝廷的最高机关太政官(相当于内阁)治下的次官,能够参与政事商谈,唐名为“黄门”。权中纳言,中纳言的权官,权官是在规定人数已满的情况下增设的“暂设官员”的意思,正职与权官没有实质的区别。

[4]藤原种继(737——785),奈良时代末期公卿,深受桓武天皇信任,担任长冈京造宫使,后被迁都反对派大伴继人暗杀。

[5]山城国,古国名,又名山背国,现京都府南部。

[6]长冈,延历三年(784年)至延历十三年(794年)间日本都城,位于京都府向日市。在藤原种继的提议下,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平城迁至长冈。然而,藤原种继被暗杀之后,政治事件频发,所以十年后再次迁都至平安京。

[7]《续日本纪》,文武元年(697年)至延历十年(791年)间的编年体正史,“六国史”之一,共四十卷。完成于延历十六年(797年)。

[8]左大辨,辨官的最高级别,官阶为从四位上。辨官,统管朝廷的最高机关太政官(相当于内阁)治下的官职,唐名为“尚书”。

[9]参议,统管朝廷的最高机关太政官治下的官职,令外官的一种,次于纳言,唐名为“宰相”“相公”等。

[10]近卫中将,令外官的一种,隶属于近卫府,唐名为“羽林将军”,负责带兵仗护卫禁中,或者列阵以示朝廷威仪。平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名誉官职。

[11]神祇伯,日本律令制下负责朝廷祭祀的部门神祇官的长官。唐名为“太常寺卿”等。官阶为从四位下。

[12]右卫士督,卫门府治下右卫士府的长官。左右卫士府是直属于君主,负责护卫君主安全的兵团,又称“近卫府”“御亲兵”“禁卫府”等。

[13]卫门督,卫门府的长官。卫门府主要负责驻守宫城城门,唐名为“金吾”等。

[14]阴阳助,阴阳寮的次官。阴阳寮主要负责占卜、天文、历法编撰等。

[15]山背国,即山城国。

[16]从四位下,官阶名,低于从四位上,高于正五位上。

[17]右中辨,统管朝廷的最高机关太政官治下的官职,唐名为“尚书”,官阶为正五位上。

[18]兵部大辅,负责武官选拔、管理及武器管理的军事防卫部门兵部省治下官员,官阶为正五位下。

[19]造东大寺次官,负责东大寺营建部门造东大寺司的次官,官阶为五位。

[20]正税,日本律令制规定的地方向国家缴纳的税收,税收的主要形式为稻谷等。

[21]束,稻谷的度量单位。一斤稻为一把,十把为一束。

[22]装束使,天皇行幸或重大仪式、庆典时负责装饰、布置的官职。

[23]次第司,天皇行幸或重大仪式、庆典时负责道路、队列的官职。

[24]主计头,负责税收计算、监察的部门主计寮的长官,官阶为从五位上。

[25]出云守,出云国的长官。国司的四等官依次是守(长官)、介(次官)、掾(判官)、目(主典)。出云国,古国名,现岛根县东部。

[26]摄津大夫,摄津国国司治下官员,官阶在五位以上。摄津国,古国名,现大阪府中部及北部、兵库县东南部。

[27]出举,古代借贷方式的一种,有公私之分。公出举是指:春天,地方官将官稻借给百姓,秋天收获后,百姓按照三成到五成的利息进行偿还。出举原本是以劝农和救贫为目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强行借贷,成为一种变相的苛捐杂税。

[28]公廨,官署衙门。公廨田,即朝廷分给各官署的田,以所收地租充当办公经费。

[29]《日本后纪》,《续日本纪》之后,桓武天皇至淳和天皇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六国史”之一。共四十卷,现存十卷。弘仁十年(819年)开始编写,承和七年(840年)完成。编者有藤原冬嗣、藤原贞嗣、良岑安世等。

[30]新尝大典,即“新尝祭”,是宫中祭祀的一种。每年秋收之后,由天皇向天地神祇进献五谷,并亲自品尝,以示感恩。现在演变为“勤劳感谢日”,是日本国定假日的一种,在每年的11月23日。

[31]神武天皇,《日本书纪》记载的第一代天皇,在橿原宫即位。

[32]橿原,神武天皇所建都城,位于奈良县中部,现在是奈良县内仅次于奈良市的第二大城市。

[33]大纳言,律令制规定的太政官治下官员,仅次于太政大臣及左大臣、右大臣,可以参政议政,以及在三公空缺时总揽政务。侍于天皇近侧,负责向天皇上奏以及替天皇宣旨等。

[34]民部卿,负责民政的民部省长官,官阶为正四位下。由于民部省负责地契及租税等,责任重大,所以民部卿一般由中纳言以上公卿兼任。

[35]长官,日本律令制下四等官制的第一等。四等官制,太政官、八省、寮、司等各部门的官员,都设定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是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36]《日本纪略》,神代至后一条天皇长元九年(1036年)期间的汉文编年体史书,编者、成书年代不详。其中,神代的记录抄录自《日本书纪》,神武天皇至光孝天皇期间的记录抄录自“六国史”,之后则参照各种日记、记录等,是“六国史”的重要补充史料。

[37]《元亨释书》,镰仓时代末期的佛教史书,三十卷,虎关师炼著。成书于元亨二年(1322年),记录了从佛教传入日本到镰仓时代末期七百年间的佛教历史

[38]天平胜宝,奈良时期孝谦天皇的年号,749年到757年。

[39]治部卿,治部省的长官。治部省主要负责外事、户籍、礼仪、僧尼、佛事、皇陵等相关事宜。

[40]壹志浓王,奈良时代末期到平安时代初期的皇族,天智天皇皇孙汤原王第二子,官位为正三位大纳言。

[41]近卫大将,令外官的一种,负责宫中警卫的近卫府的长官。

[42]斋宫,天皇即位时,根据占卜选定未婚的皇女,作为天皇的代表,前往伊势神宫侍奉天神。

[43]太宰帅,太宰府的长官,唐名为“都督”。

[44]早良亲王,光仁天皇第二皇子,桓武天皇皇弟。桓武天皇即位时被封为皇太子。延历四年(785年)因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被废,死于流放途中。桓武天皇皇子安殿亲王成为皇太子,其后京城病疫横行,被认为是早良亲王冤魂作祟,这也是迁都平安京的缘由之一。

[45]平城天皇,第五十一代天皇,806年到809年在位,即安殿亲王,桓武天皇第一皇子。

[46]近江按察使,近江,古国名,现滋贺县。按察使,令外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巡回视察地方施政及民情。

[47]大和大掾,大和,古国名,今奈良县。大掾,属国国府四个等级官员中的第三等,又叫“判官”或“丞”,官阶为正七位下。

[48]春宫少进,执掌皇太子家政相关事务的春宫坊治下官员,低于春宫大夫、春宫亮、春宫大进,官阶为从六位下。

[49]春宫主书首,春宫坊治下主书署的长官,负责管理皇太子的笔、墨、纸、砚等,官阶为从六位下。

[50]五百枝王,平安时代前期公卿,光仁天皇皇孙,因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被流放伊予国,后被赦免归京。

[51]大藏卿,大藏省的长官,官阶为正四位上。大藏省,朝廷的财务部门,负责国库的管理、出纳、度量衡和物价的规定等。

[52]春宫亮,春宫坊治下官员,仅次于春宫大夫,官阶为从五位下。

[53]息,儿子。

[54]右京亮,左右京职,京都的司法警察,负责京都市内一般庶务,包括司法、警卫、户籍、租税、商业、道路、桥梁、田地等。左右京亮是京职的次官,仅次于左右京大夫,官阶为从五位下。

[55]东宫学士,春宫坊治下官员,律令制规定的负责教授皇太子儒学的讲师。官阶为从五位下。

[56]宫内卿,宫内省的长官,官阶为正四位上。宫内省,主要负责皇宫一般事务,包括皇室的日常开支、领地收入、木工等。

[57]现在史书中一般认为早良亲王是桓武天皇的同母弟,为高野新笠所生。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早良亲王是井上内亲王所生。本书作者采信的是第二种说法。

[58]内大臣,太政官治下令外官的一种,官位仅次于“三公”,当左右大臣因故缺席时,可以代行政务。唐名为“内府”“内丞相”“内相国”“内仆射”,官阶为正、从二位。

[59]黄门侍郎,即中纳言。

[60]虾夷,古代日本大和朝廷管辖之外的异族,居住在当时的北陆、关东、陆奥等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北海道、关东和东北地区。

[61]坂东八国,又称东国、关东地区等,包括相模、武藏、上总、下总、安房、常陆、上野、下野八个属国。

[62]有苗,即中国南方的三苗部落。猃狁,即中国北方的犬戎族。此处应该是借代,泛指南征北战,平定蛮夷,而不是真的与有苗、猃狁发生过战争。

[63]奥羽地区,陆奥国(奥州)与出羽国(羽州)的合称。陆奥国即现在的福岛县、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秋田县的一部分。出羽国即现在的山形县与秋田县。

[64]入间,日本地名,在琦玉县入间市。宿祢,世家贵族的称号,御赐“八色之姓”的第三位。

[65]大领,属国国司之下各郡司的长官。郡司的四等官分别是:大领、少领、主政、主账。

[66]判官,四等官制中的第三等。

[67]主典,四等官制中的第四等。

[68]斛,古代的体积单位,一斛等于十斗(约一百八十升)。

[69]神贱,又叫神奴,在神社服劳役的贱民,不能与良民通婚,不能随意搬迁。

[70]屯,古代日本棉的重量单位,一屯等于一百五十克(也有观点认为是四百五十克)。

[71]武内宿祢,日本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臣。活跃于大和朝廷初期,传说是第八代孝元天皇的曾孙,侍奉过景行、成务、仲哀、应神、仁德五位天皇,并助神功皇后出兵新罗,立下战功,是葛城、巨势、平群、苏我、纪氏等豪族的祖先。

[72]奉币,奉天皇之命献给神明的贡品,包括布匹、衣服、纸、玉、器皿、食物等。

[73]胆泽郡,现岩手县奥州市。

[74]阿弖利为(?——802),平安初期虾夷族长,掌管北上川流域一代。延历八年,大败征东将军纪古佐美。延历二十一年,被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打败,投降桓武天皇,被斩于河内国。

[75]别将,副将。

[76]进士,学习历史、汉学的文人。

[77]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78]节刀,天皇赐给出征的将领或者遣唐使等使臣的大刀,代表任命和全权委任。

[79]五畿七道,指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域划分。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五国。七道,指京畿区域之外的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虾夷地区被收服后,在明治时期更名为北海道,与前述“五畿七道”合称“五畿八道”。

[80]延历九年(790年)。

[81]部民自治,部民制是大和朝廷时期以部民的生产力作为经济基础的一种政治制度。部民是指从属于皇室、豪族的官有民和私有民,这些部民直属于皇室和地方的豪族,不受朝廷管制,所以拥有部民的豪族成为特权阶级,拥有大量财富,能免于赋税、兵役等。

[82]新笠,指高野新笠(?——789),桓武天皇生母,光仁天皇夫人。父亲为和史乙继,母亲为土师宿祢真姝。据传,祖先为百济国武宁王。

[83]坂上田村麻吕(758——811),平安时代初期武将,多次出征虾夷,因平定虾夷有功。后升任大纳言,死后追赠为从二位。

[84]坂上苅田麻吕(728——786),奈良时代武臣,在藤原仲麻吕之乱中,因军功及告发道镜之功而受到重用。延历四年(785年)升为从三位,左京大夫。

[85]道镜(?——772),奈良时代末期法相宗僧侣,因祈祷治好了孝谦上皇(后再次即位为称德天皇)的病而得到宠信,被任命为太政大臣禅师、法王等,位极人臣,骄奢跋扈。后来甚至意图篡位,被和气清麻吕等阻止。称德天皇去世后失势,被贬到下野国(今栃木县)。

[86]达谷窟,坂上田村麻吕作为征夷的纪念而修建的供奉毘沙门天的岩窟,现存于岩手县平泉町。

[87]又写作“古四王神社”,位于现在的秋田县秋田市内,是供奉日本北门镇护神武甕槌命的古老神社,内有供奉坂上田村麻吕的田村神社。

[88]陆奥国志波城遗址现存于岩手县盛冈市。

[89]戒饬,是告诫的意思。

[90]轸念,悲痛的思念。

[91]宄,坏人。奸宄:由内而起称奸,由外而起称宄。

[92]健儿,即壮兵,延历十一年(792年),解除各国兵士,改设健儿。

[93]勘解由使,平安时代初期设置的令外官。在官员交接时,审查前任交给继任者的交接文件的官员。当勘解由使判定文件齐全无误时,由继任者交给前任者的文书叫作“解由状”。

[94]内官,即京官。从属于中央各官厅的官员属于内官,在地方任职的官员属于外官。

[95]旰,天色晚。成语“旰食宵衣”指天晚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多用来形容帝王勤于政事。

[96]天平,是圣武天皇时期的年号,729年到749年,这个时期是奈良时代最兴盛的时期。天平十四年,即742年。

[97]口分班田,指的是大化改新后实行的班田制,根据人口分发田地。良民男子一人分两段(当时约合十一点九公亩),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

[98]木工大允,木工寮是律令制下宫内省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宫中殿舍的建造、木材砍伐等工作。设有头(长官,从五位上)、助(次官,正六位下)、大允(判官,正七位下)各一人,其下还有官员、工人数名。

[99]北辰祭,平安时代皇宫中流行的祭祀北辰(北极星)的庆典仪式。时间是每年的三月和九月,由天皇捧灯祭祀,所以又叫“御灯”。

[100]《类聚三代格》,平安时代编纂的法令集,三十卷(现存十五卷)。该书将《弘仁格》十卷、《贞观格》十二卷、《延喜格》十二卷按照神社、国分寺、调庸等各事项进行分类整理,编纂而成。

[101]摄津职,摄津国的管理者,因为难波宫(圣武天皇营建的皇宫,相当于副都)在摄津国内,所以摄津国的政治地位比较特殊。

[102]八虐,日本律令中列举的八种重大犯罪类型,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八项。

[103]三论宗,大乘佛教的一个派系,起源于隋朝,奉《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经典而立宗,所以叫三论宗。625年,吉藏的弟子高丽出身的慧灌将三论宗传到日本。三论宗在奈良时代曾兴盛一时,平安时代以后衰退。

[104]役小角,历史人物,相传生卒年为634年到701年,飞鸟时代的巫师。

[105]应神天皇,第十五代天皇,属于大和朝廷。当时大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从朝鲜、中国来到日本,带来了很多典籍和生产技术,使当时的大和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06]神护景云,奈良时期称德天皇时期年号,767年到770年。

[107]明州,今浙江宁波。

[108]唐德宗,李适,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779年到805年在位。

[109]荆溪大师,佛教天台宗第九祖湛然(711——782),唐代高僧,常州荆溪人。

[110]行满座主,唐中期天台宗高僧,荆溪大师湛然的弟子。

[111]传灯:佛教用语,传递教义的灯火,传授佛法的意思。

[112]顺晓,唐代高僧。曾跟随新罗之义林学习真言密法。住泰岳灵岩寺,后移住越州龙兴寺。世称为镇国道场大德阿阇梨。

[113]护持僧,为护卫天子特别设置的为天皇加持祈祷的僧人职位。最初由桓武天皇设置。

[114]大学头,律令制下大学寮的长官,相当于从五位上。主要管理学生的考试与孔子祭祀等仪式。

[115]和气弘世,和气清麻吕的长子。

[116]清泷,京都市右京区嵯峨清泷地区。

[117]嵯峨天皇,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桓武天皇第二皇子。809年到823年在位。

[118]弘仁,嵯峨天皇、淳和天皇时期年号,810年到824年。

[119]也有可能是弘仁十年(819年)。

[120]护命(750——834),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前期法相宗高僧。在最澄请求在比叡山建造大乘戒坛时,护命作为南都佛教的代表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朝廷准许修建大乘戒坛,护命便请求辞职,没有得到许可,后短暂隐居在山田寺。

[121]清和天皇,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在位时间为858年到876年。

[122]贞观,清和天皇时期年号,859年到877年。

[123]淳和天皇,日本第五十三代天皇,在位时间为823年到833年。

[124]天长,淳和、仁明天皇时期年号,824年到834年。

[125]南都,指南都奈良以东大寺、兴福寺为中心的佛教势力。

[126]北岭,指平安京中的比叡山延历寺。

[127]延历七年(788年)。

[128]口传,名词,指宗教、学问、技艺等领域,师父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授给弟子的技艺和学问。

[129]上野介,上野国,古国名,今群马县。介,属国国司四个等级官员中的第二等,仅次于国守。

[130]式部大录,式部省治下官员,官阶为正七位上。

[131]蓁揩衣,天皇御赐的宫廷踏歌时穿着的礼服。

[132]式部少录,式部省治下官员,官阶为正八位上。此处滋野船白应该是因为身负特别使命,所以被提升到正六位上。

[133]民部大辅,民部省的次官,官阶为正五位下。

[134]大外记,太政官治下外记局所属官员,唐名为“外史”“门下起居郎”“门下令史”等,官阶为正六位上,主要负责校勘中务省内纪撰写的诏书及撰写太政官上呈天皇的奏文。

[135]伊予亲王,平安时代初期皇族,桓武天皇第三皇子,深受桓武天皇宠爱,官阶为三品中务卿。后因遭人构陷自杀身亡。

[136]诸天,是佛教中的神。

[137]昆仑奴,三国时代以后,中国对东南亚地区黑人奴隶的称呼。

[138]庆长,日本的年号之一,指1596年到1615年。

[139]天明,日本的年号之一,指1781年到17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