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纯友之乱”的概括
简单概括一下上述“将门、纯友之乱”。“将门之乱”最初是源于平将门与叔父平良兼、源护等的领地之争。当时有个陋习,就是家中男子死亡,孤儿寡母继承家业时,会遭受族中有势力者的抢夺强占,这样的事时有发生,稀松平常,一直到南北朝之后,还依然存在。
当时,平将门正逢父丧,在一族之中势单力薄。《今昔物语集》等记载:
一天,平贞盛拜访式部卿敦实亲王府邸,途中遇到平将门带领着一大群武士。平贞盛到了敦实亲王府,禀报道:“微臣今日来此途中,路遇平将门。微臣观其样态,觉得他将来必然为害家国,想要趁早将他收拾掉。但当时微臣随从不多,对方人多势众,只得放弃,委实可惜。”
可见平贞盛虽然与平将门出自同族,却早已对平将门的强悍心怀嫌恶,二人不和已久。在这种情况下,平国香也好,平良兼也好,一旦有机会,必然会除之而后快。
平将门察觉到族人的恶意,双方反目。天长日久,因为庄园,或者是女人的事情,引起争端。最后,平将门杀死了伯父平国香,并占据了他的庄园。其实这不过是一族之中的财产纷争,十分寻常。
至于劫掠常陆国府,这在当时其实也是稀松平常。本应专心念佛,普度众生的僧徒,也常常以兵力劫掠国府(可参看上一节三善清行《意见封事》)。所以平将门原本也并没将这种事情当成什么大恶之事。
然而,兴世王的一番话让平将门觉得自己可能死罪难逃,于是,平将门开始自暴自弃,索性将临近各国的国府也劫掠一番。他还在下总国建立伪政权,册立大臣百官,有人说“东百官”[51]就是平将门的创作,但这应该是后世好事之人的杜撰。
平将门当时册封的文武百官,都是和他臭味相投的乌合之众。这些人占领上野、下总、安房等国国府,以国司自称,还拥戴平将门自立,建立伪朝廷,称呼平将门为“新皇”。
《将门记》落款为“承德三年(1099年)正月二十九日于大智房云云”,此书应该是由僧人创作完成的,文中大量使用汉字,却不是汉文体,晦涩难懂。天庆二年(939年)二月十九日处记载:
于时有一娼妓云者,呓语道:“八幡大菩萨(即八幡神)使,奉授朕位于荫子平将门,其位记左大臣正二位菅原朝臣(道真)灵魂,表者右八幡大菩萨,起八万军奉授朕位,今须以三十二相音乐,早可奉迎之。”爰(平)将门捧顶再拜,况四阵举而立欢,数千并伏拜。
一名娼妓手持八幡神的宣旨,连菅原道真的灵魂都俯首参拜,简直是可笑至极。众人对这则宣旨信以为真,奉旨迎立“新皇”,这是十分可疑的。
当时,摄政藤原忠平任太政大臣。朱雀天皇年纪尚幼,自然无法亲自处理政务,只不过是在同为藤原一族的皇太后(藤原稳子)及藤原氏大臣的拥戴之下才能成为天皇。所以平将门恐怕是误以为,只要有人拥护,就可以自立为王,他自己有皇室血统,所以自称“新皇”。(不过,平将门自称“新皇”一事,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至于藤原纯友,其实只不过是自古以来就在西南海域出没,为害官民的海贼而已。之所以能稍占上风,仅仅是因为朝中久享太平,耽于享乐的贵族公子把他当成了试图倾覆朝廷的叛军乱党。而奉旨前往追讨的将士,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刻意渲染战况;僧巫等也趁机宣扬自己祈祷灵验。在这样层层推波助澜之下,“纯友之乱”就变成了一个历史大事件,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