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白河院事略
《今镜》评述:
这位天皇(白河院)承担天下的勇气与关爱百姓的仁心,都与后三条院如出一辙。(中略)这位天皇在位期间开创了很多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镜》记载:
白河院对臣子授予官职时,总有自己特别的考量。比如,修理大夫藤原显季深得圣宠。文章博士藤原敦光向藤原显季进言:“大人为何不向天皇请求担任参议之职?担任参议之职,有七条规定,其中有两条是‘三位以上’及‘担任过五国国守’,大人正好满足这两个条件。”藤原显季回答:“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参议之职有缺时,我曾询问过天皇的意见。但天皇却说:‘参议需要擅长写诗作文啊!’所以我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
还有一次,藏人藤原显赖希望担任辨官之职,他的父亲藤原显隆便向白河院提出了请求。白河院回答:“不会写诗作文,恐怕很难当上辨官啊!”藤原显赖十分惊讶,然后开始学习诗作。
这位藤原显赖担任五位藏人时,深受白河院宠信。有一次,由他负责草拟除目时的官员任用名单,白河院御览后,将那份名单揉成一团还给了他。藤原显赖战战兢兢地从御前退下,直接来到父亲中纳言藤原显隆处,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其父藤原显隆入宫觐见。白河院说:“大外记中原师远提交的摄津国的公文(纳税报告)还没查验清楚,怎么能把他放进名单里呢?”

藤原敦光
还有一次,白河院去寺院祈祷,要赏赐僧众。白河院觉得,寻常的布施无法表达自己的诚意,所以还想赐封阿阇梨,但没有这样的先例,不知道如何是好,便同藤原显赖商量。藤原显赖回答:“如果主上有这样的心愿,不如就赐封个一日阿阇梨,一日有效,不必长久供奉。”白河院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下旨赐封了“一日阿阇梨”。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白河院在任用官员时十分严格。
有一年,百姓私自在京都的街头修建神殿、鸟居等,并挂上“福德神”“长福神”“白米神”之类的匾额。百姓扶老携幼,在匾额下饮酒作乐。后来,白河院派遣检非违使拆除了这些非法设立的神殿和牌匾。
白河院十分重视皇统,他曾赐封三条院皇子仁和寺性信入道亲王为二品亲王。皇子出家之后依然能有品级,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后来康和元年(1099年),白河院第三皇子觉行成为仁和寺住持之前,就先接受了二品亲王的赐封,成为第一位法亲王,即入道亲王。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之前。《今镜》记载此事如下:
这一时期,出家入道的皇子依然很多。仁和寺的觉行法亲王,是白河院的皇子。他幼年出家,成年之后,越发踏实稳重,还被赐封为亲王。
人称“大御室”(仁和寺住持)的,是三条院的皇子师明亲王(性信)。(中略)他出家之前就被封为亲王,出家之后也没有改变。继承大御室衣钵的,是他的弟子觉行法亲王。觉行法亲王出家时,还是孩童,还没有亲王的名号,出家之后,才被赐封为法亲王。后二条大臣(藤原师通)上奏说:“从来没有出家后再赐封亲王的惯例。”然而,白河院却说:“既然有内亲王,为什么不能有法亲王?”从此以后,皇子出家后也能被赐封为亲王。
出家后也能封亲王的规定,就是从白河院时期开始的。
白河院兼通文武之道,《今镜》记载:
白河院自小善弓箭,射池中之鸟时,还被人教育:“此举恐遭父皇(后三条院)不喜。”(中略)
白河院十分喜爱和歌,即位以后,便命人编撰《后拾遗和歌集》。退位以后,还命人编撰《金叶和歌集》。这两本和歌集中,都收录了大量白河院的御制和歌。
《后拾遗和歌集》由藤原通俊奉白河院之命进行编撰,应德三年(1086年)完成并进献白河院。《宇治拾遗物语》记载:

藤原通俊
当年,治部卿藤原通俊奉皇命编撰《后拾遗和歌集》,秦兼久去拜访藤原通俊,(中略)藤原通俊与他谈了许久,然后问他:“你作过什么和歌?”
秦兼久回答:“我作的都是一些拙劣之作,后三条院驾崩之后,我去圆宗寺参拜,看到盛开的樱花与先帝在世时毫无二致,便作了这首和歌:
陌上花又发,此色去岁同。无情方永寿,故此绝愁思?”
听完秦兼久的和歌,藤原通俊说:“这首和歌确实不错,不过,‘此’字重复出现,不是很好。还有,这个‘花’字,用在这里,像是女孩子的名字。”

藤原公任
秦兼久听到自己的诗作并没有得到藤原通俊的赞赏,心中十分不悦,没说话就走了,来到藤原通俊家侍卫们聚集的地方,发起了牢骚:“你们家主人,根本就不懂和歌!这样的人,居然能奉旨选诗,什么世道啊!四条大纳言(藤原公任)所作的和歌‘风晴春日暖,客宿此山中。此间主何在?山花俏枝头’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这首和歌里‘此’字也重复出现,也用了‘花’字——这两点,和我所作的和歌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藤原公任的和歌就是好的,我的就不好呢?真是不知所谓!这样的人,居然能奉旨选诗!真是想不通!”
秦兼久嘟嘟囔囔一通之后,就离开了。
于是,藤原通俊的侍卫来到藤原通俊面前,将秦兼久的话复述了一遍。藤原通俊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这件事就不必外传了。”
这个故事,当时就已经被人质疑是杜撰了。大纳言源经信(当时的歌仙)所作《难后拾遗》中就提到过这件事。
不过,白河院可能确实对《后拾遗和歌集》不太满意,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位天皇两次下令编撰和歌集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堀河院天治二年(1125年,白河上皇院政期间),白河上皇命左京大夫源俊赖(源经信之子)编撰和歌集,编撰的就是《金叶和歌集》。《今镜》记载:
承保三年(1076年)十月二十四日,白河院行幸大井川(又名大堰川),在嵯峨野狩猎,当时御制了一首和歌:
重登大井川,遥忆故人[5]游。红枫千古韵,岚山竞风流。
(中略)
承历二年(1078年)四月二十八日,白河院在宫内举行歌会,由六条右大臣、皇后宫大夫(源显房)裁定优劣。歌人们恰逢其时,吟唱了许多优美的和歌。(中略)当时歌会规模之大,比赛形式之多,简直难以尽述,所以后世把村上天皇时期的“天德歌会”和白河院时期的“承历歌会”并列为歌会的典范。
白河院不仅热衷于和歌,而且十分喜爱汉诗。他曾命大江匡房收集没有编入《和汉朗咏集》的零散诗句,并按照四韵进行整理。其中有一句“五月蝉声送□秋”[6]的残句,(中略)后来大江匡房从仁和寺收藏的《和汉朗咏集》手抄本中找到了这句诗的出处。
此外,为了让《本朝秀句》以后的汉诗流传后世,白河院还命法性寺入道大臣(藤原忠通)进行整理,(中略)完成了《续本朝秀句》三卷。
白河院不仅政务清明,而且精通文墨,这固然是因为他天资聪颖,也少不了良师的教导。
当时,内大臣之位有空缺,候补者是大纳言源俊房与其弟大纳言左大将源显房二人。源俊房博学多识,又是兄长,自然是最适合的人选。但弟弟源显房是皇后的生父,也不得不考虑。然而,如果提拔弟弟超过兄长,势必会造成兄弟不和,也会对朝廷产生不好的影响。白河院将自己的担忧对大江匡房说了之后,大江匡房回答:“请让堀河大纳言(源俊房)担任内大臣之职。”
白河院说:“源显房虽然是弟弟,但他是皇后的生父,如果他这次当不上大臣,可能会出家。此外还有两位大纳言,也在等待成为大臣,朕实在是难以取舍。”
大江匡房说:“任命大臣,不一定非要遵循一二三的顺序,而是要挑选有才能的人担任。特别是担任过国司后再担任大臣的,都有哪些人呢?”
白河院说:“菅原道真就曾经担任过赞岐守。”
大江匡房说:“菅原大人应该另当别论。再说了,怎么会有人因为才华过人的兄长当上了大臣就出家呢?”于是,哥哥源俊房当上了大臣。[7]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江匡房对白河院的辅佐。
应德元年(1084年),皇后藤原贤子薨逝。《今镜》记载:
延久三年(1071年)三月九日,十五岁的藤原贤子被送入东宫,成为太子(白河院)妃。延久五年(1073年)七月二十三日,成为女御(皇妃),(中略)承保元年(1074年),被册封为皇后。(中略)承保三年(1076年)四月五日,生下长女郁芳门院(媞子内亲王),后来又生了二条大后(令子内亲王)。三十二岁那年,生了堀河院。应德元年(1084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三条行宫薨逝,时年二十八岁,(中略)真是令人伤感。尽管她当时年纪还不满三十,却已经诞下好几位皇子皇女,白河院也悲恸不已,天下仿佛瞬间就黯淡了。当时白河院还在位,皇后(藤原贤子)去世时,白河院因为伤心过度,废朝三日,每日只是枯坐叹息,不理朝政,和中国的李夫人、杨贵妃的故事一样。
白河院在悲痛之余,下令修建了许多佛殿和佛像,为皇后(藤原贤子)祈求冥福。比叡山脚的圆德寺的祈愿文中,还有中纳言大江匡房“只因七夕结深契,骊山层云勿眺望”的诗句。
就在白河院深陷悲恸之中还没走出来之时,次年(应德二年,即1085年)[8]十一月,皇太子(敦文亲王)也不幸薨逝,白河院越发痛楚。于是,在次年(应德三年,即1086年)十一月,白河院将皇位让给第二皇子(善仁亲王),自己则成了太上天皇。但国家大事还是由白河院亲自裁决。
嘉保三年(1096年)八月十日,白河院落饰出家,法讳融观。
大治四年(1129年)七月七日,白河院于三条乌丸府驾崩,享年七十七岁,葬于神乐冈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