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事件的内情
根据前一小节中的史书记载,此次“废太子之变”的起因是有人密谋拥立皇太子(恒贞亲王)篡位夺权。然而,这件事并没有所谓的主谋,行事的也只有伴健岑及橘逸势二人。这其实是非常奇怪的。首先,伴健岑根本就没有策划这件事的实力。橘逸势也只不过是区区但马权守,不仅没有什么权势,而且当时身体也不太好。《文德实录》“(橘)逸势赠位”条橘逸势略传中记载:
(橘)逸势者,右中辨从四位下(橘)入居之子也。为性放诞,不拘细节,尤妙隶书,宫门榜题,手迹见在。延历之季,随遣唐使入唐,唐中文人,呼为橘秀才。归来之日,历事数官,年老羸病,静居不仕。
橘逸势当时已经是病弱闲居的状态,又怎么会去图谋篡位呢?就算他有这样的图谋,也没有能力付诸行动。《文德实录》后面继续写道:
承和九年(842年),连染伴健岑谋反事,掠拷不服。

文德天皇
可见橘逸势获罪是因为连坐,特别是“掠拷不服”一句,说明他因嫌疑而被问罪,但即便被拷问,也不肯认罪。而“宫门榜题,手迹见在”一句则表明,宫门的匾额上橘逸势的题字,直到文德天皇即位的嘉祥三年(850年)依然还在。这固然是因为他书法秀丽,但宫门是天皇至尊通行之所——一个连姓氏都被剥夺的谋反之人的笔迹,却没有被撤下,这就颇值得玩味。这也就是说,橘逸势的罪名,表面上是因为废太子之变,但其实另有内情。橘逸势本人只是一时的牺牲品,但还没到需要撤下他的题字的程度。
因此,文德天皇即位之初,便追赠橘逸势为正五位下,并准许他归葬本乡。嵯峨太后(橘嘉智子)驾崩时又对橘逸势有特赦。到了仁寿三年(853年),橘逸势又被再次追赠为从四位下。当时有传言说他鬼魂作祟,就更证实了这件事背后确实有冤情。
要说这次事变的主谋,其实根本没有。这次事变,应该是藤原良房一派为了将后来的文德天皇册立为皇太子而策划的阴谋。在此之前,他们应该已经计划许久,只是一直在等一个时机。

藤原良房
仁明天皇即位之初,就将恒贞亲王(淳和天皇第二皇子,其母为嵯峨天皇第一皇女正子内亲王)册立为皇太子。后来皇太子(恒贞亲王)进宫觐见仁明天皇时,《续日本后纪》记载:
(仁明)天皇御紫宸殿,皇太子(恒贞亲王)始朝觐,拜舞升殿。东宫采女馐馔,未及下箸,敕赐御衣,受之拜舞,早退,以当日需拜谒两太上天皇也。于时皇太子(恒贞亲王)春秋九龄矣,而其容仪礼数,如老成人。
文中“馐馔,未及下箸云云,早退”一句——纵使还要拜谒两位上皇,但这么流于形式的朝觐,也是史上少有的,可见仁明天皇心中对这位皇太子并不十分满意。这次立太子,只不过是嵯峨上皇对淳和上皇的回礼,而并非出自仁明天皇的本意。
特别是“容仪礼数,如老成人”一句,既是一部分人的感叹,也是藤原良房一派忌惮之处。
同年,即天长十年(833年)七月,田邑亲王(文德天皇)朝觐。《续日本后纪》记载:
第一亲王(田邑亲王)朝觐,于时春秋才是七岁,而动止端审,有若成人,观者异之。
不过,《续日本后纪》是清和天皇贞观十一年(869年)春澄善绳等奉清和天皇之命而编纂进献的,所以记录天皇的父亲幼时,自然会使用敬重的语气。不过,既然是史书,应该也是采信了当时部分人群的言论编撰而成。而田邑亲王的生母是藤原冬嗣的女儿,所以这样的言论应该是出自藤原良房一派。
由于两位亲王都十分聪敏,藤原良房一派想要废旧立新却找不到好的借口,所以才制造了这起疑案。《水镜》中“帝(仁明天皇)行幸冷泉院以避酷暑,东宫(恒贞亲王)觐见。不知何处传来帝令:因(伴)健岑教唆东宫云云”这一句,可见这件事应该是刻意谋划的。
随后,承和九年(842年)八月四日,左大臣藤原绪嗣为首上表请求册立田邑亲王为太子。表文中说:“系当正统,性有温恭”——在同样聪明的两位皇子中,选择年纪更小的一位,只因为他是当今天皇的嫡子——这也是坦白他们想要了“奉立正统”的期望。
次年,即承和十年(843年)十二月的“文室宫田麻吕之狱”,也是因为受到这件事的牵连。《续日本后纪》承和十年(84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条记载:
散位从五位上文室朝臣宫田麻吕(即文室宫田麻吕)之从者阳侯氏雄,告(文室)宫田麻吕将谋反。遣内竖唤(文室)宫田麻吕,即副使参于藏人所,即禁(文室)宫田麻吕于左卫门府。
这位文室宫田麻吕和前面的伴健岑、橘逸势一样,身居散位,也就是闲散之人,而且位阶不过是从五位上。说他谋反,完全是疑点重重。而且《续日本后纪》记载,承和十年(84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仁明天皇派左中辨良岑木连、右中辨伴成益审问文室宫田麻吕,并搜查他的府邸。从他京中的住宅中搜出弓十三张、剑筒三具、矢一百六十枚、剑六口,从他难波的住宅中搜出胄两枚、零落的甲二领、剑八口、弓十二张、箭筒十具、矛三柄。除将他本人收至右近卫府以外,没有连坐其他同谋。
文室宫田麻吕虽涉谋反之罪,却没有被判死罪,而是处以流放伊豆国。他的长子内舍人文室忠基被判流放佐渡国、次子文室安恒被判流放土佐国、从者二人被判流放越后国及出云国。
然而,即使当时重文轻武,但二十几张弓、一百六十多支箭、十余口剑,能够成什么事呢?特别是甲胄之类,不过零散的二领[16]而已。稍微推理一下就能明白,伴健岑也好,文室宫田麻吕也好,都是被人栽赃陷害的。

阿保亲王
想必这些人,如伴健岑,可能作为皇太子(恒贞亲王)身边的人,观察到朝廷中关于废立的局势,忧愤之余,暗暗担心政敌的谋划会伤害到皇太子(恒贞亲王),所以建议过皇太子(恒贞亲王)避祸东国之类。而文室宫田麻吕估计也只是对同族文室秋津被连坐之事出口议论而已。
总之,此次废太子事件完全是出自藤原良房的策划,但他本人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让阿保亲王出面告发,从中也能看出藤原良房的权谋。
第二年,即承和十一年(844年),由于左大臣藤原绪嗣已经去世,右大臣源常(嵯峨天皇皇子)升左大臣,大纳言橘氏公升任右大臣。当时的诏书是这样写的:
橘氏公为朕近亲,又可侍奉在次,赐官右大臣。
可见外戚确实更容易得到天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