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的风雅与文坛的兴盛

三、宫廷的风雅与文坛的兴盛

如上文所述,朝中政局完全由藤原忠平父子把持。村上天皇只需垂拱而治,奉行所谓的“无为之治”,更何况其他公卿、贵族。

前文也说到,朱雀上皇的退位另有内情。所以朱雀上皇退位以后,便不问政事,只管纵情山水。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嫌,显示自己对于皇位毫无留恋,另一方面大约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积郁之情吧!朱雀上皇退位后不久,就移驾宇治院,游猎散心。

而村上天皇在宫中施行着“无为之治”,同时受到朱雀上皇游宴气氛的感染,从即位后首次内宴开始,就邀请亲王、大臣等一同游宴,共赏诗歌、管弦。

内宴原本的目的在于君臣和乐,方便天皇从群臣之中挑选人才,有时也会因故停办。然而,尽管内宴当天是村上天皇的“衰日”(大凶之日),但宫中还是举办了盛大的内宴,君臣同乐。

在那之后,村上天皇也和朱雀上皇一样,寄情诗歌、管弦等,消磨闲暇时间,除每年固定的花宴、藤花宴之外,还频繁举行各种诗会等。男女诗人、歌者等,被分为左右两队,各自吟诗作赋,并一同评议,以定胜负,败者需要交出赌注。这样的游戏,在当时十分盛行。

这种诗会,在宽平法皇时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不过,当时多在皇后宫、上皇御所及亲王府邸举行。在宫廷内殿举办这样的歌会,是从村上天皇即位后才开始的。当时著名的文人有:左大辨大江朝纲、式部大辅大江维时、大内记菅原文时(菅原道真之孙,后升至三位,世称“菅三品”)、文章博士橘直干等。

天历年间[56],村上天皇下诏,命大江朝纲从《坤元录》(《宋史·艺文志》中有“魏王泰坤元录十卷”的记载,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有“坤元录百卷”的记载,应为后者)诸题中选出和歌二十首,由采女正巨势公忠(巨势金冈之孙)按照诗意作画,绘成屏风八帖。此外,村上天皇还向大江朝纲、橘直干、菅原文时、大江维时征集诗文,令右卫门佐小野道风书写。当时,左卫门尉藤原能盛及卫府卫士二人也被选为诗人,只是由于此前没有六位(指官阶)诗人的先例,所以被取消了。由此可见当时文坛的兴盛。

在此之前,天庆五年(942年)十月,朝廷置和歌所,由藏人左少将藤原伊尹(藤原师辅长子)任别当,源顺、大中臣能宣、清原元辅、纪时文、坂上望城等为“寄人”(职员),负责为《万叶集》标注读音。之后,村上天皇又将此五人召集于宫中梨壶曹司(官厅),命其编纂古今秀歌选集。所以,世人将这五人称为“梨壶五歌仙”。书成之后,被献给村上天皇,这便是《后撰和歌集》。

大江朝纲

《古事谈》等记载:

一天,小野宫左府藤原实赖上朝,看到南殿前庭樱花盛开,微风吹过,花瓣漫天飞舞,美不胜收,不禁驻足欣赏。这时,中纳言土御门经通(《今昔物语集》为敦忠)路过。藤原实赖知道土御门经通是有名的歌人,随即开口问道:“此景如何?”

土御门经通略沉吟,便开口咏道:

“持帚扫清尘,不知君何人。愿得君怜意,勿扫今春晖。”

藤原实赖听闻,赞叹不已。

还有一次,是在天德年间一次歌会上,左方为平兼盛,右方为壬生忠见,双方以“初恋”为题作诗,平兼盛咏了一句:

“欲藏心中意,虽隐却仍现于色,色现程如何,虽隐既为人所察,来问吾恋何恼哉。”[57]

壬生忠见吟了一句:

“人云吾恋汝,浮名已传天下闻,唯吾不识噂,以为此情方萌芽,窃思恋慕无人知。”[58]

壬生忠见

两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于是,当时的评判藤原实赖便向村上天皇询问意见。村上天皇在竹帘内低吟了一声“欲藏心中意”,于是,藤原实赖便认为村上天皇更中意这首,便判平兼盛获胜。壬生忠见十分失落,竟致卧床不起。

当时宫廷生活,远离人间愁苦,仿若仙境。

宫中贵人皆等闲,簪樱扶鬓又一天。[59]

这首和歌,便是这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写照。

后来,这种附庸风雅的习气,慢慢泛滥到僧侣之间。各寺的法会,各竞芳华,以求夺人眼目。在众多法会之中,仁和寺“花之会”等,渐渐演变成为每年例行的仪式。

以上,就是后世所倾慕的“天历盛世”的概况。然而,公卿贵族与宫中女官的文才飞扬,竟慢慢酿就了淫逸放荡的宫廷之风,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寿永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