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部大乘经
民间传说,崇德上皇流放赞岐期间,曾亲自书写五部大乘经[49],送往京都,却被退回。崇德上皇大怒,将经文投入海中,供奉“三恶道”,并发愿让自己化身“大魔王”,等等。这些都是不足为信的野史秘闻。
《吉记》寿永二年(1183年)七月十六日条记载:
崇德上皇御笔亲书五部大乘经,并于经书背后书写“我非修行现世后生之料,惟愿天下灭亡 ”等内容。该经文几经辗转,被送往元性法师(崇德上皇第二皇子)处。于是,后白河院将右少辨藤原光长封为左少辨,命他起草供养文,让崇德上皇在成胜寺中接受供养,希望崇德上皇的怨灵能够得道、解脱。
然而,即便崇德上皇御笔亲书五部大乘经,并发下灭亡天下的誓愿是事实,但将经书送往京都又被退回的插曲,就完全是杜撰了,至于经书辗转至皇子手中,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那些军记物语(《保元物语》等)、盛衰记(《源平盛衰记》)之类,都是取材于此。
寿永二年(1183年)[50]的第二年,即元历元年(1184年),后白河上皇下令在保元之战的战场——大炊殿(白河殿)的旧址建造寺庙,设立神位,供奉崇德院赐给兵卫佐局的御镜——粟田,并以此作为寺庙的名号。《吉记》中所说的“供养”,应该就是指建庙镇魂。
在此之前,安元三年,即承治元年(1177年),高仓院也曾下诏为崇德院追奉谥号,并给藤原赖长追赠官位。九条兼实(藤原兼实、月轮禅阁)的日记《玉海》[51]安元三年(1177年)七月二十九日条记载:
安元三年(1177年)七月二十九日巳刻,后白河院御使右中辨(平)亲宗来访,(中略)因赞岐院(崇德院)院号,及宇治左府(藤原赖长)追赠官位事宜,定于下月三日,此事申闻左府。(中略)后闻,今日行赠官位并院号等事,云云。使惟基(中略)诏:“宥过而后优者,圣代之彝训;褒贤而追赏者,明时之旧踪也。故左大臣从一位藤原朝臣(藤原赖长),器韬珪璋,才叶廊庙,阴阳燮理之昔,汉牛无春喘焉,胪句奏宣之时,胡马不南牧矣。(中略)故可赠太政大臣正一位。(中略)安元三年(1177年)七月二十九日。”
崇德上皇此前被称为“赞岐院”,这时起改用“崇德”谥号。
军记物语(《保元物语》等)中都说,是崇德院怨灵作祟,才导致了后来的平氏之乱。
其实,那个时代原本就十分迷信,人们也确实会敬畏鬼神。但当时频频发生火灾,导致朝廷大量典籍被烧毁,朝廷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的神灵作祟。早在仁平三年(1153年)四月十五日,《台记》就曾记载:
后闻,今日炎上卿家,书籍皆为灰烬。天之丧文,呜呼哀哉。(摘自《宇槐记抄》)
《兵范记》(平信范的日记)也曾记载:
就中樋口町尻江家文库(大江家)不能开阖,万卷图书片时化为灰烬,本朝之遗恨,人之愁闷也。
然而,万幸的是,日本宫廷自古以来的典礼沿革,以及贵族家的家风仪则,都被藤原赖长记录进了他的日记《台记》之中,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宝典。正所谓“恶其罪,不恶其人”,所以诏书中形容他“器韬珪璋,才叶廊庙”,也是出于对他功绩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