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处置叛党

六、处置叛党

朝廷下令,命平清盛搜捕叛军余党。藤原信赖之子藤原信亲、藤原信赖兄长兵部大辅藤原家赖及民部权少辅藤原基成、弟弟尾张少将藤原信俊等,全部被处革职查办。其中,中纳言源师仲,先将内侍所(神镜)从宝盒中取出,揣在怀里,和源义朝一起从皇宫出来之后,就分道扬镳,径直前往六波罗府投诚。《百练抄》记载:

永历元年(1160年),奉纳内侍所神镜于新造唐柜,去年(平治元年,即115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藤原)信赖卿逆乱之间,(源)师仲卿破唐柜,取奉御体,于桂边经一宿。其后,奉渡(平)清盛朝臣六波罗亭。

源师仲因为进献神镜有功,而得到赦免。其余藤原经宗、藤原惟方、藤原成亲等人,虽曾一度加入叛军阵营,但因为参与了营救天皇、运送神玺与宝剑等行动,将功折罪,所以被恕无罪。

清和源氏之中,源赖政等人,最初因为从属源义朝麾下,曾一同出发前往围攻六波罗府。后来知道天皇、上皇都在六波罗府中,便中途退出,没有参加合战,因此也被恕无罪。而源义朝之子源赖朝,曾追随父亲一同进攻后白河上皇御所,并在藤原信赖擅自举行的那次除目中被任命为右兵卫佐。源义朝逃离京都时,源赖朝本来也一同逃亡,途中被山匪冲散,独自一人藏匿在近江国浅井郡的村中,后来被平赖盛的部将右兵卫尉平宗清擒获,被判处死,年仅十三岁。然而,他因为容貌酷似平赖盛的同母弟——早逝的平家盛,平赖盛之母池禅尼心怀不忍,便向平清盛求情,让他免于一死。最后,源赖朝被处流放伊豆国蛭岛(村庄名,不是岛屿)。《愚管抄》记载:

源义朝之子源赖朝,(中略)平治之乱时,他年方十三,官至右兵卫佐。兵乱发生于十二月,次年正月改元永历。永历元年(1160年)二月九日,源赖朝被平赖盛部将右兵卫尉平宗清擒获。平赖盛之母,是修理大夫平宗兼之女(池禅尼),敦厚贤良,对夫君平忠盛助益颇多。保元之乱时,池禅尼是崇德上皇第一皇子(重仁亲王)的乳母,所以平赖盛本来应该加入崇德上皇的阵营,但池禅尼却说:“此事上皇一方必会落败,他们毫无胜算。”并嘱咐平赖盛:“你就好好跟着你的兄长清盛。”这样一位夫人,见到平赖盛擒回的源赖朝时,怜惜他年纪轻轻,不忍见他就此送命,于是,哭着向平清盛求情。源赖朝因此被免于死刑,被流放到了伊豆国。

由此可见池禅尼的慈悲之心。当年平忠盛能够出人头地,固然是因为他自己立下的功勋,但这背后,池禅尼与朝廷、后白河上皇之间的关系,也对他助益不少。所以面对这位夫人的求情,平清盛自然是难以拒绝。

这些年来,平氏在日本的中部、西部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唯独在关东地区势力微薄。将源赖朝发配到源氏数代经营的关东地区,无异于放虎归山。当时就有人议论,这对平清盛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不明智的选择,恐怕这也是出自池禅尼的请求。尽管平氏在伊豆国东乡有庄园,还有平氏的亲信伊东祐亲、山木兼隆等驻扎在附近,可以作为平氏的眼线监视源赖朝。然而,这个决定无疑是平清盛一生之中最大的失策。

源义朝的长子源义平,自幼因粗鲁豪放而被父亲疏远,被驱逐到他的领地武藏国大藏乡,后来与叔父源义贤发生争执将叔父杀死,回到京城后,被世人称为“恶源太”。平治之乱中,源义平跟随父亲作战,兵败之后就马上回到关东,试图集结兵力不成,又潜回京师暗中窥视平清盛,结果行踪暴露被逮捕,于六条河原被处斩刑。关于源义朝之死,《愚管抄》记载:

源义朝不能骑马,徒步走到尾张国时,已经筋疲力尽,他的部下镰田次郎正清的岳父、大矢左卫门平宗恒后裔、内海庄司平忠致正好就在附近,于是,源义朝与镰田次郎正清一起前去投奔。平忠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源义朝主从二人,还烧了热水让二人沐浴。镰田次郎正清突然察觉到情况不太对劲,便对源义朝说:“糟糕,我们可能出不去了。”源义朝说:“没错,我明白。你送我上路吧。”于是,镰田次郎正清砍下主君的头颅之后,随即自尽追随主君而去。

后来,源义朝的首级被送往京城,悬挂在狱门示众。在源义朝首级下方,不知道是谁写了一首和歌:

下野守又兼狱门官,如此兼官恐非宜。[65]

人们都说这首和歌十分巧妙。当时坊间流传九条大相国藤原伊通喜欢悄悄写些这类的匿名诗,所以大家都说这首和歌肯定也是他作的。

平治之乱至此完全平息,可以说完全是平清盛的功劳。于是,永历元年(1160年)六月,朝廷论功行赏,封平清盛为正三位,平重盛为伊予守,平基盛为大和守,平赖盛为尾张守,其余众将也各得恩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