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渤海的来贡

一、渤海的来贡

前文说到,桓武天皇锐意进取,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接下来再讲一下他在外交方面的怀柔政策。

延历五年(786年),以渤海国使李元泰为首的六十五人,漂流至出羽国,遭虾夷劫掠,仅四十一人生还。出羽国司向桓武天皇禀报此事,桓武天皇下发恩恤并送其归还。

延历十三年(794年),同渤海国使者吕定琳等六十八人,再次漂到虾夷领地,桓武天皇同样下发恩恤并送其归还(由此可以推算出当时从渤海国到日本的航线)。

渤海国,就是以前高丽国所在的地方。日本和铜六年(713年),渤海得到大唐的册封,号渤海国。

延历十五年(796年),上野介[129]御长广岳、式部大录[130]桑原秋成奉桓武天皇之命,护送渤海国使者吕定琳等人返回渤海国,同时向渤海国王递送国书并赠送绢二十匹、二十匹、丝一百、绵二百屯。日方使臣从渤海国返回日本时,渤海国王嵩璘向日本献上国书,表达了对日本的敬慕之情。《日本后纪》记载:

嵩璘启:差使奔波,贵申情礼,佇承休眷,瞻望徒劳。天皇顿降敦私,贶之使命,佳问盈耳,珍贵溢目,俯仰自欣,伏增慰悦。其(吕)定琳等,不料边虏,被陷贼场,俯垂恤存,生还本国。(中略)嵩璘猥以寡德,幸属时来,宜承先爵,土统旧封,(中略)思欲修礼胜方,结交贵国,岁时朝觐。(中略)小船航海,不没即危,(中略)虽慕盛化,如难阻何。傥长寻旧好,幸许来往,则送使数,不过二十,以兹为限,式作永规。云云。

而后,日本群臣纷纷上表祝贺。例如:

臣闻大人驭时,以德为本;明王应世,怀远是崇。(中略)伏惟天皇陛下,仰天作宪,握地成规,窥日域而慕声。(中略)近者,送渤海客使御长广岳等回来,伏见彼国所上启,辞义温恭,情礼可观,悔中间之谜图,复先祖之遗迹。(中略)克己改过,始请朝贡之年限。

表文中提到了渤海国对日本天皇的礼敬和服从,以及中间的反抗及改过。于是,日本为了回复渤海国书,于延历十七年(798年),派遣内藏宿祢贺万(即内藏贺万)等出使渤海国。渤海国也派出大昌泰等使臣,护送日本使臣回国,并朝拜日本桓武天皇。

次年,即延历十八年(799年)正月,桓武天皇在大极殿赐宴群臣及渤海国来使,并赐使者蓁揩衣[131]。使者十分高兴,和群臣一起踏歌朝贺。使者回国时,式部少录[132]滋野船白等人相送。当时的国书记载在《日本后纪》中:

(桓武)天皇敬问渤海国王:使(大)昌泰随贺万至,得启具之。王逖慕风化,重请聘期,占云之译交肩,骤水之贡继踵,每念美志,嘉尚无已。故遣专使,告以年期,而犹嫌其迟,更事复请。夫制以六载,本为路难,彼如此不辞,岂论迟促。宜其修聘之使,勿劳年限,今因(大)昌泰等还,差式部少录正六位上滋野宿祢船白(即滋野船白),充使领送,并附信物,色母如别,夏首正热,惟王平安,略此代怀,指不繁及。

从此以后,渤海国年年朝贡成了惯例。新罗国也一样,与日本时有使臣往来,散见于正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