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基实薨逝、藤原基房摄政、藤平二氏的冲突与后白河上皇
前一小节说到,平氏一门模仿藤原氏,以皇太子外戚的身份而得到破格提升。特别是平盛子,因为居住在东三条御所亲自抚养皇太子(宪仁亲王),以皇太子(宪仁亲王)义母的身份得到准三宫的封号,被世人尊称为“白川殿夫人”。而摄政藤原基实也因此成为皇太子的“义父”,这份尊荣甚至超过了藤原氏历代先祖,因此他也喜不自禁。而其他藤原氏,则在暗中愤愤不平。
仁安元年(1166年)七月二十六日,摄政藤原基实薨逝。关于他的生平事略,《今镜》记载:
摄政前左大臣(藤原基实),法性寺大臣藤原忠通长子。其母从二位源信子,是中纳言源国信之女。(中略)二十四岁去世,居大臣之位十年。这位大人容貌清丽,犹善书法,其字颇有古人之风。这位大人贤俊雅致,却英年早逝,如同一场春梦,令人感伤。(中略)后被追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藤原基实英年早逝,平清盛一家也伤感不已。仁安元年(1166年)七月二十七日,其弟左大臣松殿基房(藤原基房)继任摄政之职,同时接替他成为藤原氏家督,时年二十二岁。《今镜》记载:
兄长摄政藤原基实(中略)由于未能长寿,所以即使身为摄关家的子嗣,也没能荣升大臣之位,继承家族正统。(中略)由于藤原基实早逝,所以藤原基房才能天降好运,年纪轻轻就当上摄政及藤原氏的家督。
与平氏交好的藤原基实去世以后,藤原氏与平氏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这也是后来平氏招致怨恨的起因。这件事,在九条兼实(藤原兼实)的日记《玉海》中,有详细的记录。笔者将其大略概述如下:
原本,作为藤原氏代代相传的家规,无论是从父亲还是兄长手上继承藤原氏家督的身份,只要成为一族之长,便是春日明神的化身,可以全面接手家族的象征——朱器、台盘、官印,以及历代的文书和庄园。(可参看藤原赖长继任家督一节)
藤原基房继任藤原氏家督之后,便打算遵照祖制,继承族中宝物及庄园等。然而,藤原家祖传的东三条府邸,当时却是故关白藤原基实的“政所”(正妻)——皇太子义母白川殿夫人(平盛子)与皇太子一同在里面居住。藤原基房想接手族中宝物和庄园时,后白河上皇却不同意。然而,藤原基经时流传下来的规矩也不便破坏。于是,后白河上皇心生一计,他让藤原基房迎娶亡兄留下的寡嫂白河川夫人(平盛子),和白川殿夫人(平盛子)共享藤原家祖传的文书和庄园。这样一来,就一举两得,既能让藤原氏家产继续保留在白川殿夫人(平盛子)手中,也解决了不符藤原氏祖制的问题。
然而,后白河上皇颁下宣旨后,不仅平清盛不愿接受,藤原氏也不肯遵从。而如果按照藤原氏的家规分配,则平清盛不会罢手,后白河上皇也不肯同意。但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轻易劳烦天皇圣裁,后来是按曾辅佐过故关白藤原基实的中宫亮藤原邦纲(后晋升至大纳言从二位)的建议解决了这件事。
《愚管抄》记载[70]:
仁安元年(1166年)七月二十六日,摄政藤原基实突然亡故。据说平清盛悲痛万分,难以自抑,只不断地悲泣:“怎么会这样?”
藤原邦纲原本是法性寺大臣藤原忠通的近侍,曾历任伊予守、播磨守,直至中宫亮。他来到平清盛府中,向平清盛进言道:“关于殿下(藤原基实)的身后事,其实藤原氏的家督,并不一定要摄政或关白才能担任。(中略)北政所[71](平盛子)还在世,故摄政大人(藤原基实)的公子(藤原基通)虽不是北政所(平盛子)所生,但故摄政大人(藤原基实)既然还有公子,那么北政所(平盛子)管理藤原氏的财产,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听了藤原邦纲的话,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平清盛顿时清醒过来,他十分高兴,并马上开始着手实施。他首先安排左大臣松殿基房(藤原基房)马上继任摄政,并将兴福寺(藤原氏氏寺)、法成寺(藤原道长建造)、平等院(藤原赖通建造)、劝学院(藤原氏学校),以及鹿田庄、方上庄等明确规定由摄政关白管理的财产划到松殿基房(藤原基房)名下。然后,将以九州的岛津庄为首的大部分家族领地,包括鸭居殿(阳明门院旧宅)中藤原氏代代相传的日记、宝物,以及东三条御所(藤原氏重要屋舍)等藤原氏大部分财产,全都划到了北政所(平盛子)的名下。并由藤原邦纲担任北政所(平盛子)的保护人,一同抚养故摄政大人(藤原基实)的公子近卫大人(藤原基通)。朝中政务则由后白河上皇执掌。
就这样,平清盛按照藤原邦纲的指点,只将藤原氏家产中明确规定必须由摄政关白继承的部分划给了藤原基房,其余部分则交由白川殿夫人(平盛子)管理,以后传承给故摄政大人藤原基实的儿子藤原基通。后白河上皇对此也没有异议。
后白河上皇原本就不打算把藤原基实名下的财产全部转给藤原基房,而是留一部分在白川殿夫人(平盛子)手中。白川殿夫人(平盛子)身为皇太子(宪仁亲王)义母,他日一旦亡故,朝廷就可以以“皇太子继承义母财产”的名义,将藤原氏的家产收归皇室。现在虽然说将来由藤原基通继承,但皇太子(宪仁亲王)还是有希望继承其中一部分的,所以后白河上皇对于这个分配也没有提出异议。
在这件事情上,出乎后白河上皇意料的是,藤原氏的中心人物,即关白藤原基房、其弟右大臣藤原兼实之类,始终坚持按照藤原氏旧例划分家产,甚至不惜对抗后白河上皇的宣旨。这让后白河上皇意识到,藤原氏并不能随意欺辱。于是,后白河上皇也更加倚重平清盛,试图以武力压制藤原氏。
而藤原氏一方,眼看着就要打破后白河上皇的无理谋划,没想到却因为藤原邦纲突如其来的建议,让藤原家代代相传的旧例被平清盛破坏。所以藤原氏众人一方面在心中怨恨后白河上皇,另一方面对平氏越发不满。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无论表面理由多么堂而皇之,归根究底还是利益问题,在这一点上,古今相通,研究历史时,尤其要注意。